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三國志·楊沛傳

三國志·楊沛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目錄

原文

楊沛字孔渠,馮翊萬年人也。初平中,為公府令史,以牒除為新鄭長。興平末,人多飢窮,沛課民益畜干椹,閱其有餘以補不足,如此積得千餘斛,藏在小倉。會太祖為兗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將千餘人皆無糧。過新鄭,沛謁見,乃皆進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輔政,遷沛為長社令。時曹洪賓客在縣界,徵調不肯如法,沛先撾折其腳,遂殺之。由此太祖以為能。

累遷九江、東平、樂安太守,並有治跡。坐與督軍爭鬥,髡刑五歲,輸作未竟。會太祖出征在譙,聞鄴下頗不奉科禁,乃發教選鄴令,當得嚴能如楊沛比,故沛從徒中起為鄴令。已拜,太祖見之,問曰:「以何治鄴?」沛曰:「竭盡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顧謂坐席曰:「諸君,此可畏也。」賜其生口十人,絹百匹,既欲以勵之,且以報干椹也。沛辭去,未到鄴,而軍中豪右曹洪、劉勛等畏沛名,遣家騎馳告子弟,使各自檢敕。

沛為令數年,以功能轉為護羌都尉。十六年,馬超反,大軍西討,沛隨軍,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過,其餘未畢,而中黃門前渡,忘持行軒,私北還取之,從吏求小船,欲獨先渡。吏呵不肯,黃門與吏爭言。沛問黃門:「有疏邪?」黃門云:「無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摔其頭,與杖欲捶之,而逸得去,衣幘皆裂壞,自訴於太祖。太祖曰:「汝不死為幸矣。」由是聲名益振。及關中破,代張既領京兆尹。

黃初中,儒雅並進,而沛本以事能見用,遂以議郎冗散里巷。沛前後宰歷城守,不以私計介意,又不肯以事貴人,故身退之後,家無餘積。治疾於家,借舍從兒,無他奴婢。後占河南夕陽亭部荒田二頃,起瓜牛廬,居止其中,其妻子凍餓。沛病亡,鄉人親友及故吏民為殯葬也。

譯文

楊沛字孔渠,馮翊郡萬年縣人。漢獻帝初平年間,在公府內做令史,根據簿冊被任命為新鄭長。興平末年,百姓多飢餓窮困,楊沛督促百姓多蓄積干椹,讓百姓賣掉多餘的干椹給官府來補充(官倉)的不足,用這種辦法收集到一千多斛干椹,藏在小倉中。恰逢太祖(曹操)做兗州刺史,去西面(洛陽)迎接天子,他所率領的一千多人馬都無糧草。路經新鄭時,楊沛請求拜見太祖,將所收集的干椹都獻給了太祖。太祖非常高興。等到太祖匡輔政事後,提拔楊沛為長社縣縣令。當時曹洪的賓客在長社縣境內,不肯遵守法律繳納賦稅,楊沛先打斷他的小腿,最後殺了他。因為這件事太祖認為他很有才幹。

接連升官,歷任九江、東平、樂安等郡太守,在任都很有政績。因與督軍爭鬥獲罪,楊沛受髡刑五年。獲罪受罰守徒刑還沒有結束,又恰遇太祖在譙縣出征,(太祖)聽說鄴下有許多人不遵守條律禁令,於是發布命令推選鄴縣縣令,要求嚴刑峻法的才能應當可以和楊沛相比,因此楊沛又從囚徒中被起用做了鄴縣縣令。楊沛拜見後,太祖見了他,問:「你用什麼辦法治理鄴縣?」楊沛回答說:「竭盡心力,完全遵照法令行事。」太祖說:「好。」回頭對座席上的官員們說:「諸君,這個可怕啊。」賞賜給楊沛十個奴隸,百匹絹,既是想以此勉勵楊沛,也是報答楊沛當年獻干椹充軍糧救急之舉。楊沛辭別太祖,人還沒到鄴縣,而軍隊中的豪強勢力曹洪、劉勛等人都畏懼楊沛的威名,連忙派家將飛騎過去警告子弟,讓他們各自檢點約束自己。

楊沛當了幾年縣令,因為功績才能轉升為護羌都尉。建安十六年,馬超反曹,大軍向西征討馬超,楊沛隨軍出征,統領孟津渡口大軍渡河的事務。當時太祖已經到達南岸,但還有一些人馬正在渡河。這時已渡到南岸的中黃門忘了帶行軒,想暗自北還取過來,他向渡口官吏要求給他小船,想先單獨回北岸去取。官吏大聲呵斥着不肯給他,黃門便與官吏爭吵起來。楊沛問黃門:「有書信嗎?」黃門說:「沒有書信。」楊沛怒斥道:「怎麼知道你不是想臨陣逃跑呢?」於是讓手下人揪他的頭,給手下人棍棒要去打他,黃門嚇得逃跑了,衣服和頭巾都被扯壞了,黃門自己去向太祖告狀。太祖說:「你沒有被(楊沛)打死已經很幸運了!」自此,楊沛的聲名更大了。等到攻破關中,楊沛代替張既擔任京兆尹。

黃初年間,儒雅之士都能得到升遷和重用,而楊沛本來就是憑藉做事能力強被重用,這時他竟然只以議郎一類的閒職賦閒在里巷中。楊沛前後在各地做官,沒有把私人進退之事放在心上,又不肯拿事求人,所以退休之後,家無餘資。在家裡治疾養病,借侄兒的房舍居住,沒有其他的奴婢服侍他。後來得了河南夕陽亭部的荒田二頃,建起瓜牛廬,居住其中,他的妻子孩子都跟着受凍挨餓。楊沛病死後,同鄉、親友及他過去的老部下和一些農民合力殯葬了他。 [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