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張郃傳
三國志·張郃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目錄
原文
張郃字俊乂,河間鄚人也。漢末應募討黃巾,為軍司馬,屬韓馥。馥敗,以兵歸袁紹。紹以郃為校尉,使拒公孫瓚。瓚破,郃功多,遷寧國中郎將。
太祖與袁相拒於官渡,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太祖得郃甚喜,拜郃偏將軍,封都亭侯。授以眾,從攻鄴,拔之。從討柳城,與張遼俱為軍鋒,以功遷平狄將軍。別征東萊,討管承,又與張遼討陳蘭、梅成等,破之。從破馬超、韓遂於渭南。圍安定,降楊秋。與夏侯淵討鄜賊梁興及武都氐。又破馬超,平宋建。太祖征張魯,先遣郃督諸軍討興和氐王竇茂。太祖從散關入漢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至陽平,魯降,太祖還,留郃與夏侯淵等守漢中,拒劉備。郃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為備將張飛所拒,引還南鄭。拜蕩寇將軍。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其後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淵遂沒。郃還陽平。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太祖在長安,遣使假郃節。
譯文
張郃字俊乂,河間鄚縣人。東漢末年,他應徵入伍,討伐黃巾軍,在韓馥部下擔任軍中司馬的職務。韓馥失敗以後,張郃帶兵投奔了袁紹,袁紹讓他擔任校尉,負責抵禦公孫瓚。公孫瓚被打敗後,張郃因為立下不少功勞,升任寧國中郎將。
太祖(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的時候,袁紹派將軍淳于瓊等人押運糧草駐紮烏巢,太祖親自領兵攻擊淳于瓊所部。張郃勸袁紹說:「淳于瓊等人一旦失敗,那麼將軍的大業就完了,您應該儘快帶兵援救。」謀士郭圖卻說:「張郃說的不對,我軍不如進攻曹操的大營,曹操勢必回救,這樣淳于瓊的危難不救自解。」張郃說:「曹公的營盤牢固,進攻肯定攻不下來。如果淳于瓊等人被擒,我們也都要被他們俘虜了。」袁紹只派出一支輕騎兵救援淳于瓊,而用重兵攻打太祖的大營,久攻不下。太祖果然率軍大敗淳于瓊,袁紹全軍潰退。郭圖感到羞慚,他又再誣陷張郃說:「張郃為我軍的失利而感到高興,說話輕慢無禮。」張郃惶恐不安,就帶兵投奔了太祖。
太祖得到張郃非常高興,任命張郃為偏將軍,封為都亭侯,分撥軍隊歸他指揮,讓他跟隨自己攻打鄴城,占領了鄴城。張郃隨同太祖征討柳城的時候,和張遼一起擔任先鋒,因立戰功升任平狄將軍。張郃還單獨領兵征討東萊郡,討伐管承,還和張遼等人一起討伐陳蘭、梅成等人,大獲全勝。張郃跟隨太祖到渭南擊潰了馬超、韓遂,包圍了安定城,使楊秋投降。張郃、夏侯淵一起征討盤踞在鄜城的賊寇梁興和武都一帶的氐族叛軍,再次擊敗了馬超的部隊,平定了宋建統治的地區。太祖率軍征伐張魯,先派張郃統帥各路軍馬討伐梁興和氐族首領竇茂所部。
不久,太祖從散關進入漢中,又先派張郃帶領五千步兵作為前鋒開路。大軍剛到陽平關,張魯就獻城投降了。太祖率軍回師許昌,留下張郃與夏侯淵等人防守漢中,抵擋劉備的進攻。張郃分兵率幾路軍馬出擊,迫使巴東、巴西兩郡投降,他將兩郡的百姓遷徙到漢中郡。接着,張郃又進軍宕渠城,結果被劉備的大將張飛所阻擋,被迫退回南鄭。太祖任命張郃為蕩寇將軍。此時劉備駐紮在陽平關,張郃駐紮在廣石。劉備把一萬多精兵分成十股,連夜突擊張郃。張郃率領着親兵拚死奮戰,劉備到底也沒有攻下廣石。
後來劉備在走馬谷放火焚燒曹軍營帳外圍的障礙物,夏侯淵帶軍士前去救火,在岔道上遭遇了劉備的軍隊,夏侯淵被殺。張郃帶兵返回陽平。當時,曹軍剛剛失去了元帥,害怕劉備乘機進攻,全軍都驚慌不安,夏侯淵的行軍司馬郭淮便命令全軍說:「張將軍是國家的名將,劉備也忌憚他。現在形勢緊迫,只有張將軍才能安定軍心。」眾人推舉張郃為軍中主帥。張郃出來,指揮部隊穩住陣腳,眾將都接受張郃的調度,軍心這才安定下來。在長安的太祖知道了這件事,派使臣送給張郃節鉞,讓他指揮全軍。[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