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万贵妃 - 明宪宗万贵妃 万氏(1428年―1487年)本名万贞儿,山东诸城人。比成化帝大17岁,四岁选入宫中为孙太后宫女及长侍宪宗于东宫。由于善迎帝意得以专宠,使得后宫女子难得进御。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去世,时年59岁。八月宪宗过于悲痛而驾崩,时年41岁。 [1]

万贵妃
宫女贵妃
贞儿
姓名 万贞儿
封爵 万贵妃
出生 1428年
青州诸城
婚姻名份 宫女→贵妃
逝世 1487年
谥号 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亲属
父亲 万贵
明宪宗
夫之父 宣德帝
夫之母 纪淑妃

目录

人物简介

万贞儿宣德三年(1428年)出生。其父万贵本是山东诸城人,在县城里当一名县衙掾吏,后因亲属犯法受到株连,丢官之后,举家被发配到霸州(河北霸县)。

根据《明史演义》记载,她原是孙太后的宫女,太子朱见深两岁的时候被孙太后派去做他的保姆。她一直照顾朱见深,在朱见深成为成化帝登基以前便已与他私通。

根据《明史》记载,朱见深十六岁登基为帝(明宪宗),万妃已经三十五岁,心性机警,善于迎奉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宠冠后宫。宪宗每每游幸的时候,万妃都戎服前驱。成化二年正月,万妃生皇长子,宪宗大喜,遣中使祀诸山川,册封万氏为贵妃。皇长子不久就死了,宪宗和万妃都悲痛非常,万妃后来也不能再生育,当不了皇太后,因此对其他能生育的妃嫔痛恨非常,毒杀了宪宗好几个儿子。

万妃勾结宦官外臣,弄得朝廷上下贪污一气,连宪宗也不能制止。据说明孝宗生母纪淑妃之死,其实是万妃迫害。后来万妃百般想废掉明孝宗的太子之位,结果都不能行,气怒攻心,成化二十三年春,暴疾薨之,享年59岁,宪宗伤心非常,辍朝七日,谥号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葬天寿山。 [2]

大事年表

  • 1428年,出生于山东诸城。
  • 1434年,选入宣德帝孙太后宫中。
  • 1449年,成化帝3岁受册封为皇太子。万贞儿既侍奉太子于东宫。
  • 1464年,成化皇帝即位,同年废后吴氏。
  • 1466年,诞下一子,遂受封为贵妃。其子不其年而死。
  • 1476年,册封为皇贵妃,在诸妃之上。
  • 1487年,正月暴死。同年秋,成化帝亦死。

[3]

残杀人子

成化二年,万妃生下皇长子,宪宗大喜,立即进她为贵妃,又派出使者四出祷告山川诸神。谁知偏偏天不从人愿,未等满月这位龙子竟是短命夭折,万贵妃也从此不再有娠。但是夺取皇后之位的野心并未放弃,因此她就十分妒恨妃嫔们生子,如知道哪个妃嫔怀胎,她就千方百计逼令喝药打胎。迫于万贵妃在宫中的权势,妃嫔们只有含泪服从。

人物评价

万贵妃为人很机警,谲智善媚,善迎帝意,明宪宗对她特别宠爱。皇后吴氏是一个“聪明知书,巧能鼓琴”的女子,只是不能容万氏专宠,后因杖万贵妃而被废。又封王氏为皇后,王氏对万氏不争宠,《罪惟录》卷二载:“后终其身不十幸。”所以得以长安无事。

万历野获编》卷三载,万贵妃“丰艳有肌”,“上每顾之则为色飞”。还有些史书记载万贵妃“貌雄声巨,类男子”,长得并不漂亮,而宪宗却对他如此宠爱,很多人并不理解。明宪宗的母亲曾问宪宗:“彼有何美,而承恩多?”宪宗回答道:“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钱卷二)

因万贵妃被专宠,一些佞臣和宦官如钱能、覃勤、汪直、梁芳、韦兴等“皆假贡献,苛敛民财,倾竭府库,以结贵妃欢,奇技淫巧,祷祠宫观,糜费无算”。(《明史》卷三)即使是大学士万安也结万贵妃以自固。 [4]

万贵妃

万贵妃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歹毒

说起万贵妃,大家都不陌生,对她的印象一是和明宪宗的“母子恋”,另外一个就是这个女人好狠毒,宫斗的大BOSS,因此造成明孝宗年幼时活的跟宫斗电视剧里的情节一样曲折离奇。根据明史相关的记载,万贵妃可是个不可不扣的大奸妃。万贵妃比明宪宗朱见深大17岁,但是明宪宗对她是异常宠爱,一...

万贵妃

万贵妃过世的消息传来,

宪宗难过得半响竟讲不出话。终于最后吐出一句:贞儿已去,我也不久矣。果不其然,数月后,同

万贵妃

在成化朝的故事中,

世人最为熟知的,便是成化帝与万贵妃的姻缘,这为后世不少编剧提供了一个可供其无限发挥的题材。

万贵妃

我们爱历史 《我们爱历史》官方帐号

一切贵妃说了算:一个皇帝昏庸,大臣奋发的朝代 朱见深作品 : 一团和气图 说到明宪宗朱见深在位的二十三年(公元1465年---1487年),可以说是一个“八卦”很多的


相关史料

明史万贵妃传

恭肃贵妃万氏,诸城人。四岁选入掖廷,为孙太后宫女。及长,侍宪宗于东宫。宪宗年十八即位,妃已三十有五,机警,善迎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六宫希得进御。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成化二年正月生皇第一子,帝大喜,遣中使祀诸山川,遂封贵妃。皇子未期薨,妃亦自是不复娠矣。

当是时,帝未有子,中外以为忧,言者每请溥恩泽以广继嗣。给事中李森、魏元,御史康永韶等先后言尤切。四年秋,彗星屡见。大学士彭时、尚书姚夔亦以为言。帝曰:“内事也,朕自主之。”然不能用。妃益骄。中官用事者,一忤意,立见斥逐。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佞幸钱能、覃勤、汪直、梁芳、韦兴辈皆假贡献,苛敛民财,倾竭府库,以结贵妃欢。奇技淫巧,祷祠宫观,糜费无算。久之,帝后宫生子渐多,芳等惧太子年长,他日立,将治己罪,同导妃劝帝易储。会泰山震,占者谓应在东宫。帝心惧,事乃寝。

二十三年春,暴疾薨,帝辍朝七日。谥曰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葬天寿山。

弘治初,御史曹璘请削妃谥号;鱼台县丞徐顼请逮治诊视纪太后诸医,捕万氏家属,究问当时薨状。孝宗以重违先帝意,已之。 [5]

明史孝宗本纪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祐堂,宪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纪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宫。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岁,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明史嘉礼二

册妃之仪。自洪武三年册孙氏为贵妃,定皇帝不御殿,承制官宣制曰:“妃某氏,特封某妃,命卿等持节行礼。”但授册,无宝,馀并如中宫仪。永乐七年,定册妃礼。皇帝皮弁服御华盖殿,传制。至宣宗立孙贵妃,始授宝,宪宗封万贵妃,始称皇,非洪武之旧矣。嘉靖十年,帝册九嫔,礼官上仪注。先日,所司陈设仪仗如朔望仪。至期,皇帝具衮冕,告太庙、世庙讫,易皮弁服,御华盖殿。百官公服入行礼。正、副使朝服承制,举节册至九嫔宫。九嫔迎于宫门外,随至拜位。女官宣册,九嫔受册,先后八拜。送节出宫门复命。九嫔随具服候,皇后率诣奉先殿谒告,及诣皇帝、皇后前谢恩,俱如册妃礼。惟圭用次玉,谷文、银册少杀于皇妃五分之一。二十年,册德妃张氏,以妃将就室,而帝方静摄,不传制,不谒告内殿,馀并如旧。 [6]

说明

据清代张廷玉等人所修《明史》记载,经历丧子之痛,万贵妃开始对其他怀孕的妃嫔或已经降生的皇子大加谋害,而宪宗却对这个女人无计可施,未加责罚,相反却是一再的退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朱见深具有强烈的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情结。据正史记载,朱见深自两岁开始就由万贞儿带着。英宗土木堡之变之后被困瓦剌,朱见深的叔父趁机抢去皇位并罢免他的太子职位,从此他便跟随万贞儿住在后宫,直到英宗卷土重来。在这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朱见深和万贞儿相濡以沫,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万贞儿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由于古代主子和侍女之间的特殊关系,万贞儿在他心目中就有了多角色的朦胧的定位——母亲、姐姐兼情人。总之,朱见深倾其一生都对这个女人有特殊的依恋,不论她做得多么过分,他都能忍让、退避。他离不开这个女人,[7]

《明史》中记载:“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也就是说宪宗每次出游,万贵妃总是戎装侍立在旁,这给宪宗一种安全感。另据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记载,“妃怒挞一宫婢,怒极气咽,痰涌不复苏”,“讣闻,帝不语久之,但长叹曰: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于是挹挹无聊,曰以不豫,至于上宾”。也就是说,听闻万贵妃死后,宪宗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只是长叹一声:万贵妃去了,我也快要去了。宪宗对万贵妃的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但两者本质是不同的。杨贵妃是四大美女之一,有惊人的美貌,而万贵妃,得宠的时候已经35岁,已经是半老徐娘。所以宪宗对万贵妃的爱应该着重在一个“”字上,或是亲情,或是友情,或是爱情,总之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情。或者宪宗真有某种心理或人格障碍,而这种障碍唯万贞儿才能解除,故而离不开。二是万贞儿善用心计,想方设法笼络宪宗。她是陪伴朱见深时间最长的女人,对朱见深的弱点颇为了解,可以轻易地玩弄他于股掌之中,利用他来达到自己“擅宠”的目的。

《明史》中记载:“先是,宪宗居东宫,万贵妃已擅宠。后既立,摘其过,杖之。帝怒,下诏曰:‘先帝为朕简求贤淑”也就是说,万贞儿擅宠之后,醋意大发的吴皇后凭借优越的地位和超凡的自信指责万贞儿的过错,并亲手杖打了万贞儿,结果引起宪宗大怒。宪宗一怒之下下诏“废后”,并将吴皇后打入冷宫。《明史》里面对这件事是这样评价的:“宪宗年十八即位,妃已三十有五,机警,善迎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一“迎”一“谗”,说明万贞儿心计颇深。也就是说,她凭借宪宗的宠爱,趁机大讲吴皇后的坏话,并提议废后,宪宗一“怒”一“疼”,竟从其言。时至今日,由于史料有限,且无第三人在场,历史事实中的万贞儿究竟有没有这么做,已无从可考,但可以证实的是,万贞儿并没有在宪宗面前为吴皇后说情,这也是为什么《明史》会把“废后”这笔帐算在她头上的一个佐证。之后上台的王皇后对她已是忌惮三分,只能忍气吞声。《明史》还记载:万贵妃“母以子贵”的梦想破灭之后,为了达到“擅宠”的目的,开始千方百计迫害未出生的皇子,通过买通太监给怀孕的妃嫔灌药,导致“饮药伤坠者无数”。所幸的是,一个跟万贞儿长得很相似的宫女纪春红怀孕之后,太监张敏感叹宪宗无子,动了恻隐之心,私自将堕胎药量减半,竟保住了孩子,即为孝宗[8]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