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萬寶常(?~約595),隋代音樂家,江南人。其父大通曾從梁朝部將歸附北齊,後圖謀逃返江南,事情泄露被殺。寶常亦因株連獲罪,配充樂戶,成為樂工。

萬寶常
萬寶常
[1] [2]
出生  江南人
逝世 約595年
職業 隋代音樂家

目錄

藝術人生

從師學藝

寶常幼時從祖誕學得祖氏家學,即洛陽舊曲,並能演奏多種樂器,曾為宮廷製造玉磬。他聽覺異常靈敏,曾於席間論樂,時無樂器,遂以竹筷敲擊大小碗盞什物,奏出和諧的曲調,博得"知音"之名。

入隋樂工

寶常齊亡入周,歷周至隋,仍為樂工。隋初,文帝召集一批高級官吏,着手整頓宮廷音樂,準備頒發新的樂律,以適應開國形勢的需要。而議樂的重臣鄭譯、蘇威、何妥等人"競為異議,各立朋黨,是非之理,紛然淆亂",致使樂議毫無結果。寶常雖被召參與會議,卻因身份低微,所議大都不被採用。但他利用這次機會,取得隋文帝楊堅的同意,按照他提出的"水尺律"標準來調製樂器。

撰寫樂譜

寶常自撰《樂譜》六十四卷,具論"八音旋相為宮之法,改弦移柱之變,為八十四調,一百四十四律,變化終於一千八聲"等樂律理論。雖然他所制定的這套宮廷樂器對後世的俗樂產生影響,他的樂律理論對祖孝孫在唐代定律仍有作用;但隋朝在宮廷樂制中既未採納他的意見,也未對其卑賤地位稍予改善,加上同行的排擠,因而使他抑鬱成疾。其後數年,萬寶常貧病交迫,竟至餓死。死前,他忿然燒掉自己的全部著作,有人從火中搶出幾卷。《隋書·經籍志》著錄《樂譜》四卷,無撰者姓名,可能即從火中搶得的萬寶常著作殘卷,今亦不傳。

人物生平

顛沛流離

萬寶常,生於南北朝時期的梁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1]陳滅梁後,他跟着父親萬大通隨梁大將王琳投奔北齊。天嘉五年(564)王琳抗陳戰死,其父意欲返回南朝而被北齊誅殺。按北齊法規,當時還不滿10歲的萬寶常就被"配為樂戶",從此一輩子只得當個樂工。後他被北齊音樂大家祖珽收為弟子,祖珽的父親祖瑩精通音律,還製造過洛陽的鐘、磬(他甚至製造出過玉磬)、管、弦等樂器。從祖珽那裡,萬寶常承繼下所有技藝,並在當時的音樂機構"太常"中參與修編洛陽舊曲,從而成為個"深通音律,擅長演奏各種樂器",並積累了豐富創作經驗的音樂大家。北周滅北齊後,他又成為北周的樂工,後楊堅受禪登基,改國號為隋,萬寶常則成了了隋朝樂府的樂工。萬寶常一生,歷經四朝,始終只是一個地位卑微的樂工,貧苦一生。

1.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146–148. ISBN 7-5622-2277-0.

撰寫樂譜

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公元581年),鄭澤等人重定樂律,制黃鐘調。演奏後,文帝問萬寶常意見,萬答曰:"此乃亡國之音,豈陛下之所宜聞?"接着,萬寶常竭力說明此樂聲之哀怨放縱,實非雅正音樂的道理。隋文帝終於同意他的意見,命其調整樂音。萬寶常果真出手不凡,他製成了各種樂器,還撰寫了《樂譜》六十四卷,提出了有名的八十四調(即一個音律有七音階,每個音級上建立一個調,所以成為七個調。那麼"十二律"即可得"八十四個音階調式"),為唐朝燦爛繽紛的音樂起了重要的作用。

萬寶常發現八十四調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其中與傳入中原不久的龜茲琵琶有關。一直有這麼個傳聞:有一名叫蘇抵婆的龜茲人帶着龜茲琵琶來到中原,他彈奏時一個音階有七聲,他說是"從上一代傳下,音調就有七種"。萬寶常正是注意到了蘇抵婆的這一"七聲"之說,在對琵琶的探索中有了突破性的發現。他在發現八十四調的同時,還推斷出了"一百四十四律",雖然這些系純理論,並無多大使用價值,但也可從一個側面了解他理性思辨的能力。

萬氏"八十四調論"在隋朝並不受重視,唐太宗當朝時,"方得絲管並拖,鍾石俱奏"。而至武則天時,一些音樂家則從這一理論上注意到了"七聲音階"的特定價值,更加明確地得出了"凡情性內充,歌詠外發,即有七聲"。這再次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七聲音階音樂提供了可靠依據。萬寶常在提出八十四調理論時,還發明了用水尺來定音律,以調整樂器聲音的辦法,這無疑比傳統的"管口校律"要更為科學。正是鑑於萬寶常所作的這些歷史性貢獻,郭沫若曾撰文稱他是"隋代大音樂家" 。

人物軼事

萬寶常是個音樂奇才,有一次和人一起正吃着飯,談論到音樂的事,身邊沒有樂器,就隨手持筷在幾個食器上敲起來,居然諸音俱備,頗為動聽。當他提出八十四調理論時,曾有人哂笑他,以為是紙上談兵式的謬論,但他能自如地在實踐中運用這一理論,總是出手就成曲調,令人讚嘆不已。還有一次聽宮中奏樂後忍不住淚如雨下,說:"聲音如此尖歷悲哀,天下人將互相殘殺矣。"時值盛世,眾人皆以為是胡言,大業末年,天下群雄並起,果大亂矣。

人物簡評

萬寶常雖有抱負,卻因受一些權貴們的嫉恨,鬱郁不得志,他的音樂甚至被說成是"西域之樂,乃四夷之樂,非中士所宜行也。"因此,終生不受重用。後來他的理論成果還被"張冠李戴",《隋書·志第九·音樂》中竟然把八十四調理論視為曾"召寶常相議"的柱國沛公鄭澤所發現。其晚年重病纏身,且妻子出走,又沒有孩子,悽慘孤獨而亡。臨死前他悲憤至極,含淚燒掉以心血所著的論述"八音轉調"與八十四調的《樂譜》六十四卷,多虧旁人搶救,方從火中奪回數卷。

隋書萬寶常傳

萬寶常,不知何許人也。父大通,從梁將王琳歸於齊。後復謀還江南,事泄,伏誅。由是寶常被配為樂戶,因而妙達鐘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獻於齊。又嘗與人方食,論及聲調。時無樂器,寶常因取前食器及雜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宮商畢備,諧於絲竹,大為時人所賞。然歷周洎隋,俱不得調。開皇初,沛國公鄭譯等定樂,初為黃鐘調。寶常雖為伶人,譯等每召與議,然言多不用。後譯樂成奏之,上召寶常,問其可不,寶常曰:「此亡國之音,豈陛下之所宜聞!」上不悅。寶常因極言樂聲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請以水尺為律,以調樂器。上從之。寶常奉詔,遂造諸樂器,其聲率下鄭譯調二律。並撰《樂譜》六十四卷,具論八音旋相為宮之法,改弦移柱之變。為八十四調,一百四十四律,變化終於一千八百聲。時人以《周禮》有旋宮之義,自漢、魏已來,知音者皆不能通,見寶常特創其事,皆哂之。至是,試令為之,應手成曲,無所凝滯,見者莫不嗟異。於是損益樂器,不可勝紀,其聲雅淡,不為時人所好,太常善聲者多排毀之。又太子洗馬蘇夔以鐘律自命,尤忌寶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樂者,皆附之而短寶常。數詣公卿怨望,蘇威因詰寶常,所為何所傳受。有一沙門謂寶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悅之。先生當言就胡僧受學,雲是佛家菩薩所傳音律,則上必悅。先生所為,可以行矣。」寶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曰:「胡僧所傳,乃是四夷之樂,非中國所宜行也。」其事竟寢。寶常嘗聽太常所奏樂,泫然而泣。人問其故,寶常曰:「樂聲淫厲而哀,天下不久相殺將盡。」時四海全盛,聞其言者皆謂為不然。大業之末,其言卒驗。

寶常貧無子,其妻因其臥疾,遂竊其資物而逃。寶常飢餒,無人贍遺,竟餓而死。將死也,取其所著書而焚之,曰:「何用此為?」見者於火中探得數卷,見行於世,時論哀之。

皇之世,有鄭譯、何妥、盧賁、蘇夔、蕭吉,並討論墳籍,撰著樂書,皆為當世所用。至於天然識樂,不及寶常遠矣。安馬駒、曹妙達、王長通、郭令樂等,能造曲,為一時之妙,又習鄭聲,而寶常所為,皆歸於雅。此輩雖公議不附寶常,然皆心服,謂以為神。

史臣曰:陰陽卜祝之事,聖人之教在焉,雖不可以專行,亦不可得而廢也。人能弘道,則博利時俗,行非其義,則咎悔及身,故昔之君子所以戒乎妄作。今韋、來之骨法氣色,庾、張之推步盈虛,雖落下、高堂、許負、朱建,不能尚也。伯丑龜策,近知鬼神之情,耿詢渾儀,不差辰象之度,寶常聲律,動應宮商之和,雖不足遠擬古人,皆一時之妙也。許氏之運針石,世載可稱,蕭吉之言陰陽,近於誣誕矣。

【譯文】

萬寶常,不知是什麼地方的人。他的父親叫萬大通,跟隨梁將王琳歸順了北齊。後來又圖謀逃回江南梁朝,事情泄漏,被殺。因此,萬寶常被發配為樂戶,因此他精通音律,各種樂器都能精熟演奏。他自己曾製造了一組玉磐,獻給北齊皇帝。萬寶常曾和別人正在吃飯,飯間討論起音調,當時現場沒有樂器。他就拿面前的餐具和其他雜物,用筷子敲擊,定其音調的高低,五音配齊,敲擊起來,和樂器一樣音調和諧,被當時的人大為讚賞。但他經歷了北周和隋朝,都沒能被提拔。

隋文帝開皇初年,沛國公鄭譯等人主持確定樂藍的聲調,起初定為聲音洪亮的黃鐘調。萬寶常雖然只是一個藝人,鄭譯等人也常常叫他來一起商量,但他的主張大多不被採納。後來,鄭譯的樂曲編成上奏皇帝,皇帝召見寶常,問他(這些樂曲)是否可行。萬寶常說:"這是亡國之音,陛下您不應聽這種聲調!"隋文帝很不高興。萬寶常就極力說明這種聲調錶現了哀怨、淫邪、放肆的情緒,不是莊重的雅音,請求用水尺為準,來調正樂器聲調。隋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萬寶常奉皇帝的命令,製造各種樂器。

太子洗馬蘇夔以擅長音律自命不凡,尤其嫉妒萬寶常。蘇夔的父奈蘇威有權有勢,因此凡是談論樂律的人,都附合蘇夔,而說萬寶常的壞話。萬寶常多次到達官貴人們那裡訴苦,蘇夔因此責問萬寶常,問他的音律理論從哪裡學來的。有一個和尚對萬寶常說:"皇帝平素喜歡祥瑞徵兆的音樂,有說到祥瑞徵兆的,皇帝都很高興。先生您應該說您的樂律理論是從外族僧人那裡學來的,並說這是佛門菩薩親身所傳,那麼皇帝心裡會喜歡的。這樣,你所作的樂律就可以推行了。"萬寶常認為這樣說對,就按和尚教的那樣來回答蘇威。蘇威聽了,勃然大怒,說道:"外族僧人所傳授的,是四周蠻夷的音樂,不應該在中原地區推行。"這事最後還是被擱淺下來。

萬寶常曾經聽大常寺演奏的樂曲,聽完之後,流淚哭泣。人們問他為什麼哭,萬寶常說:"這樂聲淫厲而悲哀,預示着天下不久將自相殘殺,並且人也要差不多被殺光。"當時全國正處全盛時期.聽他說的都認為不會這樣。隋煬帝大業末年,他的話應驗了。

萬寶常家裡很窮,沒有兒子,他的妻子乘他臥病在床,就把家的東西偷竊一空而逃走了。

萬寶常挨餓了,也沒有人送東西來給他吃,他竟然被活活餓死了。在臨死之前,他把他所著的書燒掉,說道:"還拿這些來幹什麼?"看到的人從火中搶救出來幾卷,現在這些音樂還流傳在世上。人們談到此事時,還為萬寶常而悲哀。

開皇時期,有鄭譯、何妥、盧賁、蘇夔、蕭吉,一起討論古代的典籍,編撰樂書,都被當世所採用。至於這些人懂音樂的天賦,比寶常差遠了。安馬駒、曹妙達、王長通、郭令樂等人能創編曲子,為一代佳妙之作,又學習俗樂,而寶常所作的,都歸為雅正之音。這些人雖然在公眾場合議論時都不站在寶常一邊,但心裡卻佩服他,說他的音樂才能是上天賦予的。

野史逸聞

萬寶常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他生來就十分聰明,十分富有音樂天才,尤其對樂器"八音"有研究(八音,古指金、石、絲、竹、匏、土、草、木)。有一次,他在野外遇到了十幾個人,他們服裝華麗車馬豪華,帶着很多隨從,好像在等待什麼人,寶常一看,趕塊躲了起來。但是那群人中的頭兒卻讓人把他叫到面前說:"天帝見你有音樂天才,打算把人世快要失傳的八音演奏技法傳授給你,以挽救瀕臨消亡的音樂,然而正宗的八音演奏你根本就沒聽過,所以我讓天界的樂官把八音的要訣告訴你。"然後仙人就讓他坐下,把歷代的正宗音樂教給他,糾正各種樂曲中的錯誤,都詳細地講述。寶常把仙人的教導詳細記了下來。過了半天,那些仙人凌空升入雲中了。雖然和仙人在一起只呆了一會兒,回到家卻已是五天了。從這以後,對於人間的音樂,寶常沒有不精通的。有時他和人一同吃飯時談起了音樂,當時手頭沒有樂器,寶常就用筷子敲打手邊的碗碟餐具和各種雜物,奏出"宮、商、角、微、羽"五音俱全的音樂,其和諧動聽不亞於一支絲、竹俱全的樂隊,使大家十分讚賞。從南北朝的北周到隋朝,寶常都放達飄逸沒有做官。隋文帝開皇初年,沛國公鄭譯修訂了宮廷中的樂譜和有關音樂禮儀的規章制度,文帝召見寶常,問他鄭譯修訂的音樂行不行。寶常說那音樂是亡國之音,旋律哀怨軟綿無力,不是正宗的宮廷音樂,極力反對使用這種音樂。文帝就下詔讓寶常創作新樂曲,按新法編制了樂隊,一演奏,果然和鄭譯的音樂大不相同。當時寶常又說,秦漢以前有按《周禮》創作的樂曲,是以十二律與七聲相配的《旋宮》樂曲,但從漢、魏以來,《旋宮》音樂失傳,連懂音樂的人都聽不懂了。聽了寶常創作的樂曲,很多人都給予嘲笑,於是文帝又讓寶常試着奏一奏《旋宮》曲,寶常當場就演奏出來,人們十分驚奇。寶常對音樂的改革和創新作了很大貢獻,記也記敘不完。但是,寶常創作的樂曲,旋律十分清新淡雅,不合世俗的口味,人們聽不懂也就不愛聽,所以寶常創作的樂曲大部分沒有得到流行。每當他聽到掌管宮廷音樂事務的"太常寺"演奏音樂時,就會哭着對人說:"這種哀傷淫糜的音樂,預示着天下不久就要大亂,刀兵不止,百姓又要陷入水火中了啊!"當時天下太平,處處歌舞昇平,人們叫寶常這樣說都不以為然。到了隋煬帝大業十四年時,天下大亂,終於驗證了寶常的預言。當時鄭譯、何妥、盧賁、蘇道、肖吉、王會言等人都能創作演奏高雅的音樂,安馬駒、曾妙達、王長通、敦金樂等人都能創作新樂曲,這些人都非常佩服寶常,說他的音樂才能是上天賦予的。萬寶常沒有兒子,常對朋友說:"我要有了病,連個侍候我的人都沒有啊。"後來寶常得了病,他老婆卷了他的財物跑了,寶常幾乎要餓死。有天晚上,寶常早年在野外遇見的神仙降臨到家中,神仙說:"你本就是上界的仙人,能夠捨棄了天宮的安逸舒適,體會人間而下凡到世上,在人間沉淪了這麼久,現在你在人間的期限到了。你還記得天界的雲亭宮盛會嗎?"寶常一時卻有些發懵,過了很久才想起來,第二天他對鄰居說:"我本來是神仙,偶然被貶謫到人間,就要回天上去了。"過了十天,忽然不見了,人們不知他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