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劍`
形態特徵
植株高約8~20厘米。根狀莖橫走,密被披針形鱗片;鱗片褐棕色,
大部分不透明,僅葉邊1~2行網眼透明,具鋸齒。葉柄長1~3厘米,禾稈色;
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中部最寬0. 5~1. 3厘米,漸尖頭,
基部漸變狹並下延,干後黃綠色至淡黃綠色,或淡綠色至褐色,紙質。
主脈上下均隆起,小脈不見。孢子囊群圓形或橢圓形,
彼此相距較近,成熟後擴展幾密接,幼時被圓形褐棕色的隔絲覆蓋。[1]
別名
生長環境
附生山坡林下樹幹或岩石上, 海拔400~3800米。
分布於我國台灣、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蘇、湖南、湖北、北京、山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朝鮮、日本和菲律賓也有。
相關論述
1、《唐本草》:「療淋。」
2、《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損傷,酒煎服。」
入藥部位
植物瓦韋的全草。
性味
味淡,性寒。
歸經
入肺、小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止血。
主治
小兒高熱、驚風,咽喉腫痛,癰腫瘡瘍,毒蛇咬傷,小便淋瀝澀痛,尿血,咳嗽咳血。
相關配伍
- 治小兒高熱,瓦韋、鴨跖草各30g。煎服。(《安徽中草藥》)
- 治小兒驚風,鮮瓦韋全草15~21g,冰糖酌量,水燉服;或全草30g,一枝黃花、半邊蓮各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 治咽喉腫痛,鮮瓦韋適量,搗爛取汁,加醋調勻,含咽。(《四川中藥志》1982年)
- 治癰腫,鮮瓦韋,搗爛,敷患處,干則更換。(《安徽中草藥》)
- 治目有星翳,雞蛋1個,破一頭,將(瓦韋)全草研粗末塞入,用紙封口,蒸熟,去草食蛋。(《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藥理作用
- 抗菌作用。
- 降低血糖、膽固醇作用。
使用注意
凡中寒泄瀉者忌用。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帶根莖全草,洗淨,曬乾或鮮用。
鑑別
藥材性狀:常多株捲成團。根莖橫生,柱狀,被多數鬚根與鱗片。
葉線狀披針形,土黃色至綠色,捲曲皺縮,沿兩邊向背面反卷。
孢子囊群10~20餘個,於葉背面排列成2行,味淡弱,根莖味苦。以乾燥、綠色、背面有棕色孢子囊群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