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丁鶴年

來自 古詩文網 的圖片

本 名:丁鶴年

所處時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色目人

出生地:武昌

出生日期:元惠宗元統三年

逝世日期:明太宗永樂二十二年

主要作品:《丁鶴年集

丁孝子傳》《丁孝子詩

主要成就:京城老字號

「鶴年堂」創始人

字 號:永庚、友鶴山人

職 業:詩人、養生家

丁鶴年(1335~1424),元末明初詩人、養生家,京城老字號「鶴年堂」創始人。 有《丁鶴年集》傳世。 著名孝子,是明初十大孝子之一。以73歲高齡為母守靈達17載,直到90歲去世。《四庫全書》中收錄的《丁孝子傳》和《丁孝子詩》即是他的事跡。詩開篇贊曰:「丁鶴年精誠之心上達九天,丁鶴年精誠之心下達九泉。」 [1]

目錄

丁鶴年人物簡介

鶴年書法 丁鶴年(1335~1424)字永庚,號友鶴山人。生於元惠宗元統三年,卒於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終年九十歲。

西域色目人,他的父親馬祿丁任武昌達魯花赤。鶴年以父名丁為姓丁。 元朝末,父官武昌,遂為武昌人。元亡,避四明。方國珍據浙東,最忌色目人,他轉徙逃匿。

明初,還武昌,生母已前死,不知殯處,慟哭行求,得骨以葬。晚學浮屠,結廬居父墓。鶴年好學洽聞,精詩律,自以家世仕元,賦詩情詞悱惻。有丁鶴年集一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曾祖阿老丁、曾叔祖烏馬兒皆西域巨商。以巨財資元世祖,並從軍。元朝以功授官,阿老丁年老不願仕,特賜田宅留京奉朝請;烏馬兒擢道宣慰使,後拜甘肅行中書省左丞。

其祖苫思丁累官至臨江路達魯花赤。其父職馬祿丁,四十歲始入仕任臨川縣簿,後遷武昌縣達魯花赤,性豪邁,有惠政,解官之日百姓為之建「種德堂」,並請求留居武昌,遂為武昌人。

丁鶴年明初十大孝子

兩度為家人守靈,曾在湖北為父母守靈達10餘載,高齡在浙江又為祖先守靈直到90歲去世。

丁鶴年家庭成員

職馬祿丁有五子,鶴年最幼,兄弟皆業儒,四個兄長中有三人舉進士,其中有愛理沙,字允中,官翰林應奉;烈瞻,官至萬戶。其姐月娥,亦富有才學。鶴年十二歲時喪父,「幼時讀書皆月娥口授」。

丁鶴年從小習儒書,就讀於南湖書院,十七歲即精通《詩》、《書》、「三禮」。曾師事豫章名儒周懷孝。在諸弟子中周獨器重鶴年,欲以愛女妻之。鶴年以母老,兄皆在外而辭。

丁鶴年不求仕進而厲志為學。幼時其父欲使他襲蔭叔父桓州官職,鶴年辭之曰:「吾宗固貴顯,然以文學知名於世者恆少,吾欲奮身為儒生,豈碌碌襲先蔭,苟取祿位而已耶?」

丁鶴年人物經歷

至正十二年(1352),徐壽輝攻克武昌,年僅十八歲的丁鶴年將生母馮氏安頓於城郊,護侍嫡母順長江東逃至鎮江避難。後嫡母病逝於鎮江,他徒步往浙東投奔任定海縣令的從兄吉雅謨丁。

由於浙西日亂,當時江南行御史台移治奉化,不少名公大臣賞識丁鶴年的才幹,推薦他做官,都被他一一回絕。不久,吉雅謨丁去世,鶴年生活無依無靠,幾乎陷於絕境,只好「或旅食海鄉為童子師,或寄食僧舍賣藥以自給」。

當時,浙東一帶屬方國珍的勢力範圍,方氏「深忌色目人,鶴年畏禍遷徙無常居」。在浙東海島潛蹤匿跡,逃亡避禍,不得不「居簡便夷俗,含淒效越吟」。

他常寄居寺廟,結交了一批「禪侶」,也深得僧人的幫助。嘗詩云:「賴有諸禪侶,情親似弟兄。」保國寺的椿上人便是其中之一。丁鶴年也在這段人生中參禪、逃禪,並在《辨中邊論》基礎上完善、修行了佛教界的「中觀理論」,保國寺為其提供了重要的悟道之所。

丁鶴年墓亭(2張) 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退。政局逐漸安定,丁鶴年在定海海邊築室定居下來,名其室為「海巢」。明洪武十二年(1379),各地交通多恢復,丁鶴年告牒武昌長官回鄉遷葬生母遺骨。回武昌後,幾經周折,終於尋找到生母馮氏埋葬之所,將其屍骨遷至武昌城西寒溪寺後山父墓旁。

永樂登基後,採取了對色目人的安撫、融合政策,京城也成為了色目人的聚居之地。於是丁鶴年去了北京,並且帶去了慈水人、患難與共的農村醫生樂良才,共赴北京穿街走巷行醫。著名的鶴年堂藥鋪就是成立於當時,樂良才也成為了創辦同仁堂的北京樂氏家族的祖宗。也可以說,丁鶴年是北京寧波商幫萌芽形成的領路人之一。

《保國寺度夏寄甬東椿上人》

一徑野雲深,僧房閟綠陰。 雨腥龍出澗,風勁虎過林。

淡泊資禪味,清涼養道心。 三生如不昧,石上一來尋。

丁鶴年在寧波四明地區長期避難,居住在保國寺,與寺僧人椿上人交往深厚。

卷一:《海巢集》 卷二:《哀思集》 卷三:《方外集》 卷四:《續集》

參考來源

  1. 丁鶴年, 古詩文網,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