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一杯咖啡裡的閒適人生 - 法國

一杯咖啡裡的閒適人生 - 法國

法國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的簡單。

一杯咖啡配上一個下午的陽光和時間,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種散淡的態度和作派。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是環境和情調,在路邊的小咖啡桌旁看書、寫作,高談闊論,消磨光陰。

法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核心國家。其時,這個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人際交往變得頻繁,咖啡館這個以社交為核心的場所越來越多出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也就在那個時期,文豪、書畫家等藝術家大量出現,很多人養成了夜夜笙歌,徹夜不歸的生活習慣,一邊喝最烈的酒麻醉神經,一邊再用最烈的咖啡讓人清醒和激情滿滿,在烈酒與咖啡的雙重刺激中,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喝咖啡變成了法國人的生活日常。[1]

目錄

法國人的咖啡

法國人的咖啡其實遠沒有他們的咖啡館那麼講究,對味覺的追求,也沒有意大利那麼的熱忱。

法國人的咖啡口味偏淡,而且,由於法國的咖啡基本上來自於法國的殖民地。而他們的殖民地又大都在非洲

於是,非洲盛產的羅布斯塔豆就成了法國人的選擇,羅布斯塔豆屬於咖啡豆中的粗壯豆,果酸味佈濃烈,倒是苦澀味和土腥味強烈,為了掩蓋這種不好的味道,法國人發明了重度烘焙式的炭燒咖啡,用烘焙製如黑炭一般的焦苦味掩蓋它。[2]

法國人的咖啡館

法國人鍾愛咖啡館是世界聞名的。法國咖啡館的浪漫氣息吸引了無數觀光客。

法國的咖啡館很少提供閉門獨酌,人們都喜歡在熱鬧的街上悠閒的喝著咖啡,雖然購買一杯咖啡的金額足以自己在家煮上一大壺,但法國人就是要去咖啡館,而且一成不變,只去自己喜歡或者習慣的那家。作自己喜歡的位子,喝每次一樣的咖啡。

據說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天天泡在咖啡館內,一生是以咖啡作為創作才思的源泉,每天飲用無數盃的咖啡。更有拿破崙雖然被流放到聖海倫娜島,仍然每天嗜咖啡如命,直到生命的盡頭,在渴望一杯咖啡中無奈死去。

街頭露天咖啡座

法國人還喜歡花個大半天在街上細細品嘗咖啡。

在法國,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僻靜的小鎮,只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醫定會有咖啡館。廣場邊、馬路旁都可遇到或大或小、或古典或現代的咖啡館。

街頭露天咖啡座那一群群咖啡客慢悠悠品著咖啡,悠然自得的欣賞著街景

同時享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人潮來去的景象與時光,也因此法國的咖啡館常見座無虛席的景象。

著名的咖啡館[3]

蒙馬特學院咖啡館

巴黎大學時代的輝煌象徵,這裡的咖啡館雲集八方的藝術家,他們以咖啡館為中心,使咖啡館成為19世紀巴黎大學的標章。

波寇咖啡館(Le ProcoPe)

因翻譯不同,亦被翻為波寇伯咖啡館。它在西元1686年開幕,據說是世界第一家與巴黎第一間咖啡館。

它著名的顧客群來頭可不小,如伏爾泰富蘭克林拿破崙盧梭狄德羅雨果…等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都是他的常客,而時間過去,它並未跟隨時代而改建成現代建築,而是保留著過去濃厚的古典風氣,繼續吸引忠實與慕名的顧客們。

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

於西元1887年開幕的花神咖啡館,室內以經典的裝飾藝術風格裝潢,也就是一個浪漫的代表。

它的忠實顧客中包含超現實主義的代波里奈、存在主義的西蒙波娃沙特亞蘭德倫珍芳達碧姬芭杜…等人。在西元1994年時,還設立每年都會頒獎的花神文學獎(Prix de Flore)。

而花神咖啡館與鄰近的雙叟咖啡館就像交互訴說著法國人文思想與藝術史,隨著聚集的知識份子與附近的書店增加,巴黎第六區聖日耳曼大道和聖伯努瓦街(Rue St. Benoit)也成為法國美文學(Belle-Lette)的誕生地。

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

也翻譯成雙偶咖啡館原因是因為咖啡廳柱上的兩個購買自中國的木雕像。

它深具19世紀的風格,與花神咖啡館相互競爭,卻也相互扶持,也是文學、知識份子與藝術家的聚集地,它的客群與花神咖啡館很相似,西蒙波娃海明威畢卡索沙特…等人也常是座上嘉賓。自西元1933年來,每年都會頒發雙叟文學獎給法國小說,以玆獎勵那些文人雅士。

視頻

咖啡館巴黎浪漫法國人的浪漫傳統器樂與放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