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和一座城(傅建國)
作品欣賞
一個人和一座城
曾經有一部電視劇,劇名叫作《喂,菲亞特》。編劇是溫州人,劇情寫得是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人打拚的故事。巧合的是,這部電視劇在屏幕上熱播時,身為民工的我正被一浪高過一浪的打工潮所吸引,又因那時家庭遭遇一場不幸的災禍,落魄的我隻身從故鄉皖南山區來到了溫州,開啟了人生尋夢之旅。
那是1994年春天,而立之年、深受身心創傷的我一個轉身成為了鹿城千萬個外來民工中的一分子。儘管初來乍到雙腳剛剛踏上溫州的土地,乘公交車時一不留神錢包被偷,身無分文的我打工第一夜卻流浪街頭……但骨子裡的人生夢想在支撐着我,最終幸運地渡過了難關,並順利地在陌生的他鄉找到了生存的落腳點。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位於南塘街附近飛霞南路3號之東嶼發電廠食堂做勤雜工,每天洗菜、掃地、端盤子。有時為了滿足附近顧客的需要,甚至還得將熱氣騰騰的飯菜送到他們家中。應該說我是打工族裡最早的「外賣快遞哥」。那時的溫州,正如電視劇播放的場景那樣,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菲亞特左奔右突的影子。那會兒,從南塘街到牛山北路勞務市場一帶,放眼望去貌似城鄉結合部的樣子。東嶼路至紡織路周遭不僅皆是低矮的房屋,和開着油菜花的田野,還可以撞見隨意搭建在路邊的露天茅坑。到了夏天,南塘河水面上泛着烏黑的波浪,時兒散發着一陣腥臭味。髒、亂、差,是記憶深處初識溫州的模樣。
1995年,當我過完春節,再次從皖南回到溫州時,在一位熱心的溫州老師母的關心和推薦下,我順利地跳槽至河通橋某皮革公司上班。我也因此從年前的飯店洗碗工,搖身一變,成了一名皮革公司門店營銷員兼倉庫管理員。工作穩定之後,不再為溫飽擔憂的我,重啟一個文學青年的作家夢。我白天在門店搬運或裝卸牛皮,晚上借看管倉庫的空閒,一筆一畫地「爬格子」。僅初中畢業、文字基礎十分薄弱的我,儘管缺乏必要的文學素養,但我憑藉對寫作的熱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我的文字大多都是有感而發,書寫的大多都是生活經歷過的酸甜苦辣,以及作為一個務工者在城市生活的遇見或感悟。因此,投出去的稿件,時常受到報社編輯們的青睞,發表率也出乎我的意料。更重要的是,通過寫作增加了我的求知慾,充實了一個農民工人在他鄉的工作之餘的孤獨生活,不斷地提升個人的文化修養和精神境界,從而更好地融入到改革開放的都市浪潮之中。
隨着打工生活的深入與持續,我漸漸對溫州這座城市的發展脈絡有了清晰的認識和思考。溫州人「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那種白手起家敢於拼搏的精神,我耳聞目睹,感同身受,使得我對身邊的溫州人表示由衷地羨慕和敬佩。因此,書寫城市的變遷與發展,感悟第二故鄉給予一個外來民工的成長機遇,一直是我文學創作的一種精神導向,也是一個寫作者的文學自覺和心靈軌跡。
在過去四十多年的時光里,皮鞋、服裝、打火機是溫州民營企業求生存、謀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2012年11月在央視熱播的電視劇《溫州一家人》,劇情就是通過溫州一戶普通人家的草根創業史,貫穿起改革開放30年的壯闊歷程。全劇以溫州人周萬順一家的命運沉浮,濃縮溫州人創業奮鬥歷程,反映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代變遷。讓我感慨萬千的是,在觀看這部電視劇時,我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在溫州街頭流浪的打工仔了,而是將自身生命的個體深深地融入到這座日益繁榮的大都市。在這兒,我安居樂業,重新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家人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新溫州人。
一個人和一座城,兩者之間,似乎沒有什麼內在邏輯關係。而我真正想表達的是,身為一名從鄉村到城市的農民工,在溫州打拚二十七八年來,個人其命運的轉折與改變,離不開這座城市所給予的溫暖的生長環境;而身為作家的我通過不斷地書寫,字裡行間不但見證了溫州在城市化進程中的飛躍發展,而且還表達了一個民工對第二故鄉樸素的感激之情。
位於市區九山河附近的河通橋皮革鞋料市場,是溫州最早皮革市場。那會兒,市場一年四季車水馬龍,紅紅火火。我在這兒一邊打工、一邊寫作,生活了五六年。這期間,市場周邊的九山河、松台山等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得我工作之餘,早晚有了散心之處;而時常夜晚穿過蛟翔巷,走過信河街,閒逛五馬街和公園路成為我消除疲憊放飛心情的一種途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美麗的九山河畔,我邂逅到了後來成為愛人的老鄉打工妹。同是天涯淪落人,患難之中見真情。緣分使得我們從相識到相愛,並幸福地走到了一起。而懷揣文學夢的我,在鬧中取靜的游泳橋路36號倉庫小閣樓上,數個寒來暑往,我發表了近百篇打工隨筆,為後來出版第一部文集《人在旅途》文稿的篩選,打下了厚實的有品質的文本基礎。從九山河到五馬街,在過往的歲月里,留下了一個民工在尋夢中成長的印記。
2001年,隨着城市的擴展,河通橋鞋料市場主體搬遷至黃龍商貿城。黃龍商貿城始建於1993年,總占地面積約1015畝,集紡織品、小商品、成品鞋、服裝、皮革、電器等商品於一體,經營戶約6500多戶,從業人員達3萬餘人。在過去的二十五年的時間裡,它是緊挨着溫州城區最大的自由貿易商城。商城輝煌時期,據說一年最高的成交量達到58億元。直到2018年,由於城市規劃擴張、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經濟模式轉型等因素,黃龍商貿城完成了擔負市場經濟運轉的歷史使命,終於退出了人們的視線,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
可是有誰知道?商貿城不僅成就了溫州人創業致富的夢想,同時,也為一大批像我這樣的經過磨礪和沉澱、想自己創業的外來民工,搭建了創業的平台,實現了人生的理想。
2009年,我結束了十六年之久的打工生涯,在黃龍商貿城鞋料皮革區,租了一間兩層合計32平米的店面。開啟了人生獨自創業之路。我承認,我是小本經營,又因市場競爭激烈,以及客戶習慣賒欠等因素,我的買賣異常艱難,時常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但一想到當年身無分文流浪街頭的境遇,如今能夠獨自創業,本身就是一種值得欣慰的收穫;再者,一想到溫州人無所畏懼的拼搏精神,我又鼓足了勇氣。我知道,此時的我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只為解決溫飽而奔波的打工仔了,而是一心一意也想闖出一番屬於自己的小天地的創業者了。我扛着所有的壓力,穩打穩紮,誠信經營,努力為實現小康生活而打拚。功夫不負有心人,小店經營十年,不僅解決了一家人生活上的後顧之憂,也得了業界不少客戶的信賴與支持。或許是自身艱辛的打拚經歷激勵着心底那份初始的文學夢想,抑或是溫州日新月異發展騰飛的城市面貌撩拔着我無限的思緒,也許是從皖南到溫州,一路走來,遇見無數感動於內心的人與事……總之,在黃龍商貿城開店經常皮革的十年間,也是我個人文學創作黃金期的十年。在這十年裡,我先後在《江南》《福建文學》《安徽文學》,以及溫州本土的《溫州文學》《溫州日報》《溫州晚報》等報刊雜誌,發表小說、散文及隨筆50餘萬字。並且先後出版了散文集《從皖南到溫州》,中篇小說集《奶奶的村莊》,以及長篇小說《皮王》等作品集。令人特別激動的是,2020年8月的一天,當我無意中從微信朋友圈裡得知,中國作家網發布的年度新加入的會員名單的帖子裡,自己的名字也幸運地被填列其中,那一刻,我禁不住喜極而泣,淚流滿面……
一個人和一座城,就好比一棵樹與一片森林。森林的茂盛與否取決於土壤和生態環境,而一棵樹的成長,更加襯托着森林的美麗。一棵樹,雖然微不足道,但它生長成什麼樣子?往往是周圍環境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個生命的個體與在城市尋夢的民工,伴隨着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我一步一步朝着人生的理想目標而邁進,在這個努力奮鬥的過程中,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平台,體現了人生的自我價值。我時常覺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棵被移植的小樹,在溫州這片這廣闊的森林海洋里顯得更加富有生機,展現出應有的蓬勃和活力。
在溫州打拚近三十年的時光里,親歷見證了第二故鄉的經濟建設、城市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時常感慨萬千。我愛生我養我的皖南故鄉,但我更愛給予我生命蛻變和發展的溫州第二故鄉。我曾在一篇散文中如是寫道:
這座屬於我的第二故鄉——喚着「甌」的千年古城,甌居海中,與山水為鄰。雁盪神奇,甌江滔滔。甌江大橋、東甌大橋,溫州大橋……橋橋飛架南北;甬台溫高速、金麗溫高速,諸永高速……條條巨龍在騰飛;溫廣線、溫福線、甬溫線……萬水千山一「線」穿。從此,無論遊子身在何處?故鄉不再遙遠,世界成為鄰居。(見《從皖南到溫州》第257頁)
辛丑年春月,陽光正好,萬物復甦,經過寒冬的洗禮,城市像花兒一樣,又開始新一季的綻放。那天,我開車經過黃龍商貿城舊址,不經意間向車窗外瞅了幾眼,看見空曠的工地上,矗立起一排排打樁機,數台大吊車和挖掘機正在作業。可以預見,要不了多久,一座集商務金融和居住休閒為一體的現代化城市區域板塊將在這裡崛起。
我心頭禁不住一陣熱乎。
一個人的成長與命運蛻變或許是微不足道的,但一座城市的發展,卻印證了時代的變遷。時光荏苒。從皖南到溫州,一個轉身,已是二十八個春秋……一路走來,從孤身一人到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從一個農民工成長為一名作家,並且於2007年7月1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所有的幸運與收穫,離不開時代所賜的機遇,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英明、正確領導。在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百年之際,我謹於這篇小文,表達一個民工作家最真摯的感激之情,並感恩人生成長路上所有的遇見…… [1]
作者簡介
傅建國,1963年5月生,安徽青陽人,現居溫州。曾務農,代課,做篾匠。長期從事皮革銷售工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