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鳥語》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目錄

原文

中州境有道士[1],募食鄉村。食已,聞鸝鳴[2];因告主人使慎火。問 故,答曰:「鳥云:『大火難救,可怕!』」眾笑之,竟不備。明日,果火, 延燒數家,始驚其神。好事者追及之,稱為仙。道士曰:「我不過知鳥語耳, 何仙也!」適有皂花雀鳴樹上[3],眾問何語。曰:「雀言:『初六養之,初 六養之;十四、十六殤之[4]。』想此家雙生矣[5]。今日為初十,不出五六 日,當俱死也。」詢之,果生二子;無何,並死,其日悉符。

邑令聞其奇,招之,延為客。時群鴨過,因問之。對曰:「明公內室[6], 必相爭也。鴨云:『罷罷!偏向他[7]!偏向他!』」令大服,蓋妻妾反唇[8], 令適被喧聒而出也。因留居署中,優禮之。時辨鳥言,多奇中[9]。而道士朴 野,肆言輒無所忌[10]。令最貪,一切供用諸物,皆折為錢以入之。一日, 方坐,群鴨復來,令又詰之。答曰:「今日所言,不與前同,乃為明公會計 耳[11]。」問:「何計?」曰:「彼云:『蠟燭一百八,銀硃一千八[12]。』」 令慚,疑其相譏。道士求去,令不許。逾數日,宴客,忽聞杜宇[13]。客問之,答曰:「鳥云:『丟官而去。』」眾愕然失色。令大怒,立逐而出。未幾,令果以墨敗[14]。嗚呼!此仙人儆戒之,惜乎危厲薰心者[15],不之悟也!

齊俗呼蟬曰「稍遷」,其綠色者曰「都了」。邑有父子,俱青、社生[16], 將赴歲試[17],忽有蟬集襟上。父喜曰:「稍遷[18],吉兆也。」一僮視之, 曰:「何物稍遷,都了而已[19]。」父子不悅。已而果皆被黜。

翻譯

中州境內有一個道士,到鄉村去募化食物。吃過飯,聽到黃鸝叫了一會兒,他告訴主人要謹防火災。主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聽到鳥說『大火難救,可怕』。」大家都笑話他,一點也不防備。第二天,這家果然失火,火勢蔓延,燒了好幾家,這才醒悟道士的神奇。有好事的人追上他,稱他為神仙,道士說:「我不過能聽懂鳥語罷了,哪裡是什麼神仙!」這時正巧有一隻皂色的花雀在樹上鳴叫,大夥問道士花雀說的什麼,道士說:「花雀在說『初六生的,初六生的,十四、十六就死了』,我想這家可能生了一對雙胞胎,今天是初十,不出五六天,兩個孩子會一起死掉。」人們到這家一問,果然生了兩個兒子,沒過多久,便都死了,日期和道士說的一樣。

本縣縣令聽說了道士的奇異,便把他召來,奉為上賓。正巧有一群鴨子經過,縣令就問道士鴨子說了些什麼,道士說:「您的內眷必有爭鬧的事。鴨子說『罷罷罷,偏向他!偏向他!』」縣令聽了大為佩服。原來剛才縣令的大老婆和小老婆爭吵,縣令剛被吵鬧出來。於是縣令就把道士留在縣衙中,非常優待。道士時常辨別鳥語,大都被說中;而道士為人樸實粗魯,說話直來直去,不知忌諱。縣令非常貪婪,一切地方上供給衙門用的物品,他都折算成錢裝入自己的腰包。一天,縣令和道士正坐着,一群鴨子又過來了,縣令又問道士。道士說:「今天它們說的同以前不同,它們在為您算帳呢!」縣令問:「算的什麼帳?」道士說:「它說『蠟燭一百八,銀珠一千八。』」縣令很羞慚,懷疑道士在故意譏諷他。道士要求離開這裡,縣令不允許。過了幾天,縣令設宴招待客人。忽然聽到杜鵑的叫聲,客人問道士,道士說:「鳥說『丟官而去!』」客人們聽了,愕然失色。縣令大怒,立刻把道士趕出門去。時間不長,縣令果然因貪污受賄被罷了官。嗚呼!這是仙人在警告縣令,可惜縣令醉心於貪婪,最終也沒有醒悟。

齊地風俗叫蟬為「稍遷」,把綠色小蟬叫「都了」。縣裡有父子二人,都在鄉里歲試時考在五等六等被降為青衣的生員與社學生員。他們準備再考歲試,這時忽然有蟬停在他們的大衣襟上,父親高興地說:「『稍遷』,是好兆頭。我們要逐步升遷了。」一個書僮一看,說:「不是『稍遷』,是『都了』罷了。」「都了」與「全都完了」諧義,父子兩人聽後特別不高興。不久兩人參加歲試還是都被刷了下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