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顛道人》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目錄

原文

顛道人[1],不知姓名,寓蒙山寺[2]。歌哭不常[3],人莫之測,或見其 煮石為飯者。會重陽,有邑貴載酒登臨[4],輿蓋而往[5],宴畢過寺,甫及 門,則道人赤足着破衲[6],自張黃蓋,作警蹕聲而出[7],意近玩弄。邑貴 乃慚怒,揮仆輩逐罵之。道人笑而卻走。逐急,棄蓋,共毀裂之,片片化為 鷹隼,四散群飛。眾始駭。蓋柄轉成巨蟒,赤鱗耀目。眾嘩欲奔,有同游者 止之曰:「此不過翳眼之幻術耳[8],烏能噬人!」遂操刃直前。蟒張吻怒逆, 吞客咽之。眾駭,擁貴人急奔,息於三里之外。使數人逡巡往探,漸入寺, 則人蟒俱無。方將返報,聞老槐內喘急如驢,駭甚。初不敢前;潛蹤移近之, 見樹朽中空,有竅如盤。試一攀窺,則斗蟒者倒植其中,而孔大僅容兩手, 無術可以出之。急以刀劈樹,比樹開而人已死[9]。逾時少蘇,異歸。道人不 知所之矣。

異史氏曰:「張差游山,厭氣浹於骨髓[10]。仙人遊戲三昧[11],一何 可笑!余鄉殷生文屏,畢司農之妹夫也[12],為人玩世不恭[13]。章丘有周 生者[14],以寒賤起家,出必駕肩而行[15]。亦與司農有瓜葛之舊[16]。值 太夫人壽[17],殷料其必來,先候於道,着豬皮靴,公服持手本[18]。俟周 至,鞠躬道左,唱曰:『淄川生員,接章丘生員!』周慚,下輿,略致數語 而別。少間,同聚於司農之堂,冠裳滿座[19],視其服色,無不竊笑;殷傲 睨自若[20]。既而筵終出門,各命輿馬。殷亦大聲呼:『殷老爺獨龍車何在?』 有二健仆,橫扁杖於前[21],騰身跨之。致聲拜謝,飛馳而去。殷亦仙人之 亞也[22]。」

翻譯

從前有個瘋顛的道士,誰也不知道他姓什麼叫什麼。他居住在蒙山的寺廟裡,有時唱有時哭,很不正常,誰也猜不透他,有人曾見他煮石頭當飯吃。

一次正逢重陽節,本縣有個貴人帶着酒登山,乘坐着華麗的車子遊玩。喝完了酒從寺廟經過,才到門前,只見瘋顛道士光着腳穿着破道袍,自己撐着一把大黃傘,學着給帝王清道的聲音從廟裡出來,意思很有嘲弄這位富貴人的味道。這位貴人很羞慚惱怒,指揮着他的僕人們追趕辱罵道士。道士大笑,轉身向後跑。僕人們追得很急,道士便扔了他打的那把傘。僕人們一起上前撕破了傘,結果一片片傘布變成了鷹隼,到處亂飛。眾人這才害怕起來。傘柄轉動,又變成了一條巨大的蟒蛇,紅色的鱗片非常耀眼。眾人喊叫着想跑開,有一個同來遊玩的人制止他們說:「這不過是迷惑人眼的幻術罷了,哪能咬人?」說完持刀直奔蟒蛇。蟒蛇張着口憤怒地迎上來,把他吞進口裡咽了下去。眾人更加害怕,護擁着那個貴人急忙奔跑,跑到三里之外的地方才停下來歇息。派好幾個人小心翼翼地到寺廟去偵探,見道士和蟒蛇都不見了。剛要回去,聽到老槐樹內有氣喘如驢的聲音,他們害怕極了。開始時不敢走近老槐樹,後來慢慢隱蔽着靠近,見老槐樹已經腐朽,中間空空的,有一個洞像盤子那麼大。有一個人試着爬上去往洞裡一看,只見那個斗蟒蛇的人倒立在樹洞之中,而洞孔大小只能容進兩隻手,沒有辦法把那人弄出來。急忙用刀劈樹,等到把樹劈開,那人已經昏死過去。過了一些時候,稍微甦醒過來,抬了回去,道士不知道到哪裡去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