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菜根譚》
來自網絡的圖片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儒家經典,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1]其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言辭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滲透着萬物一體的世界觀。開出的處世之方偏重心態和人事,悟虛妄真實之理,指出貧富、尊卑、窮達因為心念使善惡、禍福相互轉換,告誡世人及時轉念,戒貪少欲,取中庸之道。著作前後內容和深度有所不同,反映出了不同的閱歷和境界。

作品名稱:菜根譚 作 者:洪應明 創作年代:明朝
別 名:菜根談處世修養篇 出 處: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箋 文學體裁:語錄體

目錄

內容簡介

《菜根譚》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採用語錄體,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從結構上《菜根譚》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遠,耐人尋味,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鍊意志、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譚》現存有大體兩種不同版本——清刻版與明刻版,明刻版來自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題詞,系日本內閣文庫昌平坂學問所的藏本,據說當初刊載於明代高濂編輯的《雅尚齋遵生八箋》中。書分前後兩集,前集225條,後集135條,共360條(上海圖書館藏本為362條,中間數條有合併,結尾有數條新增)。本詞條照片為清刻版,以光緒丁亥年揚州藏經院木刻本為主,參以二十三年佛學書局排印本。[2]

《菜根譚》的內容是儒家通俗讀物,采儒、佛、道三家思想,以心學、禪學為核心,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大道,同時由於它融處世哲學,生活藝術,審美情趣這些特色,它也是一部使人奮發向上的中國文學作品。

書名由來

馮夢禎在《仙佛奇蹤》中的《寂光鏡引》中談到:「洪生自誠氏,幼慕紛華,晚棲禪寂」,從早年的熱衷世事,到後來的歸心事佛,可知作者飽經憂患,所歷風波頓挫,當是不可言喻,到此方足以論人生。史家稱他「有仙佛奇蹤」。

說起,洪應明,大家只會記得他寫《菜根譚》的偉大。其實,他也有不如意的時候,甚至被一文錢逼得沒路可走呢!在這時候還能把持節操和品格,堅守理念,甘於淡泊,才是真正的偉大的人。

洪應明早年是一位熱血青年,熱衷世事,到後來,他卻歸心事仙佛,並著有《仙佛奇蹤》四卷,由此,可知作者飽經憂患,所歷風波頓挫,當是不可言喻。

馮夢楨在《仙佛奇蹤》中的《寂光鏡引》中談到:「洪生自誠氏,幼慕紛華,晚棲禪寂」。

明朝明神宗萬曆年間,洪應明曾經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

洪應明住的地方,土質很差,農民種的蔬菜長得也不怎麼旺,收成很差,生活很苦。

農民將自已種的蔬菜拿到集市場上去賣,菜根苦澀又壓稱,買的人一般會去掉菜根, 這樣一來,農民的收入就更低了。

洪應明當時生活也非常清苦,看到大把的菜根被丟掉感覺很可惜,就想將菜根取走,但又不願虧欠人家什麼,就出一點錢將菜根買走。

時間長了,當地的人都稱洪應明為「傻菜根」。.....

創作背景

洪應明,生平事跡不詳。據推測,他很可能是金壇縣人士,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隱士。該書成書和刊行的時間可能在萬曆年間的中後期或末期。這時,神宗皇帝治國無道,宦官專權,朝綱廢弛,黨禍橫流,由嘉靖朝開始顯露端倪的內憂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來,有識之士的思想異常沉悶,無法從當時十分激烈的社會矛盾中解脫出來,於是就會有人形諸筆墨,表達時代的心聲。[3]

社會評價

《菜根譚》博大精深,妙處難以言傳。它文字簡煉明雋,更是叫人含咀無窮,同時它亦駢亦散,融經鑄史,兼采雅俗。它似語錄,但是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卻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

參考文獻

洪自誠《菜根譚》的文辭秀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邃,耐人尋味。表現了洪氏的儒、釋、道思想之三味,讀之令人心曠神怡。

後世影響

《菜根譚》將重構社會文化心態的起點放在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身修養之上。他要求人們「昨日之非不可留」,一旦堅持這些錯誤,不加以徹底改正,那麼,終有一日,死灰復燃,阻礙自己對事理、天理的追求,因此,在閒暇無事之時,就要認真反省自己是否有不純雜念存在。士人一旦具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能獲得無窮無盡的智慧妙用,若有人能「一念常醒,才避去神弓鬼矢」,免受傷害;若能「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獲得真正的自在。因為「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兢」,那種時而狂熱,時而沮喪的世俗之情自會清除。

作者簡介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籍貫不詳,有《菜根譚》傳世。根據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得知他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萬曆三十年(1603)前後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與袁黃、馮夢楨等人有所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