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红楼梦》-惊噩耗黛玉魂归

《红楼梦》绘本 清代孙温 绘
原图链接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清朝曹雪芹着。

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

以错综复杂的清代上层贵族社会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可谓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1]

事与愿违,就是《红楼梦》的主旋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逃掉这样的命运。他们之中,不乏为了自己的人生而努力的角色,但却无法逃脱一个“命”字。这才是《红楼梦》最可悲之处。[2]


目录

惊噩耗黛玉魂归

史大姑娘家被抄了,把部分细软偷运至荣府,凤姐作主收下。贾琏大发雷霆,责怪凤姐这么大的事不去讨两位太太的示下,就这么大胆随便自作主张?贾琏惶惶不安,如今不比以往,从里头透出信来,说有人弹劾老爷外任放空,主上脸色就不好看,亏着有三妹妹和番的功劳才算罢了,还有……

贾政认为大凡侯门公府一代不如一代,总是安富尊荣的缘故,应该让宝玉去领略一下汉关锋火、海域悲笳之声,故请北静王庇护宝玉去了西海沿子。

自宝玉走后,黛玉旧病加重,她日日盼,夜夜想,巴望宝玉早日返回大观园。雪雁和紫鹃急得不知怎么好,紫鹃只好来找凤姐。到了凤姐院中,听平儿说明了史家被抄的事,紫鹃不敢惊动凤姐,无可奈何地出来,只好去求宝钗。

一个婆子哆哆嗦嗦地在门口回话,说刚才送来急信,薛蟠为争一个戏子把仇都尉的公子给打了,现在让巡检衙门给锁了去了。

这一日,跟随宝玉的仆人回来说:宝玉在路上遇见强盗,船翻人亡,只找到那块玉。

偏偏祸不单行,孙绍祖送来讣闻,说迎春死了。贾母哭得死去活来。这时,紫鹃顾不得丫头婆子的阻挡,膝行至老太太身边,掏出带血的帕子。贾母怒指众人为何瞒着她。

黛玉忍着咳嗽,独自到桃林闲步,行至花冢前,忽听小红和紫鹃窃窃私语,好像是说宝玉遇匪盗抢劫,下落不明。黛玉听信,精神恍惚,咳血不止,晕倒在花冢旁。

黛玉摇摇幌幌向怡红院走来,一把大钢锁挂在院门上。黛玉死命拍门,不断呻吟:“宝玉——宝玉——快开门!”紫鹃气喘吁吁地赶来,劝黛玉回潇湘馆休息。黛玉呆愣愣地重复着:“是该回去了!”

黛玉病重,不断咳血。她留恋地咀嚼着宝玉送给她的帕子上的题诗,泪如雨下。她突然一撒手,把诗稿扔进火里,不断地说着:“宝玉——等等我!”

宝玉得救,终于回来了!他奔进大观园去找林妹妹,可林黛玉此时已气绝而亡。空无一人的潇湘馆静悄悄的,静得令人可怕,宝玉四处找寻,均不见黛玉的踪影。最后,他神魂颠倒地坐在黛玉的床前,发出撕心裂肺的心声:“林妹妹,我回来了!”[3]


视频

《红楼梦》惊噩耗黛玉魂归,黛玉逝世


评论

《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乾隆时期。最初被发现的都是手抄本。这些手抄本有的把这本书定名为《石头记》。据考证,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曹雪芹。但是对于曹雪芹的身世如何,至今所知甚少。普遍认为《石头记》或者《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但是这八十回并没有形成一本完整的书。所以在后世出现了很多人续写《红楼梦》。其中现在流传最广的是程伟元高鄂整理出版于1792年的120回版本,通称程乙本。

《红楼梦》写了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当为世界长篇小说之最。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凤姐,湘,探,迎,惜,晴,紫,鸳鸯,平儿,可卿,袭人,妙玉,贾母,尤二姐,尤三姐,小红,贾芸,倪二,柳湘莲,薛蟠,珍,琏,司棋,芳官,贾环,赵姨娘,茗烟,邢夫人等。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红楼梦》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着”之首,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代和国界,它也是世界文学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甚至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就文学意义及隐含意蕴来说,《红楼梦》确实不易透彻理解。所以,红学研究专家胡文彬曾说过,读《红楼梦》一定要有耐心,“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阅读重点。但是,我觉得读《红楼梦》要细嚼慢咽、反复品味”。

“曹雪芹写这部作品时把自己的思想才情发挥到极致,里边有戏曲家的语言、史家的语言,不细看是看不出来的。比如写得很出彩的‘王熙凤出场’,就有戏剧的影子。”胡文彬说道。

“读者问我,现在读《红楼梦》该重点读什么。其实,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是一部伟大作品最主要的东西。”张庆善对胡文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认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人物写得非常之好。我们读完了书,可以通过这部伟大的作品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很重要”。

张庆善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红楼梦》对人们影响之深。他指出,当我们发现一个人爱哭的时候,会想到林妹妹;看到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里出丑,会想到“刘姥姥进大观园”……甚至之前有国外的朋友在跟他谈论电视剧《大宅门》的时候,令他很意外的说“女主角很像王熙凤”。[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