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红楼梦》“好了歌”溯源(曾令琪)

红楼梦》“好了歌”溯源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红楼梦》“好了歌”溯源》中国当代作家曾令琪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红楼梦》“好了歌”溯源

《红楼梦·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

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以前读到《红楼梦》第一回里的《好了歌》,特别是后面的《好了歌注》,感觉确实是非历经沧桑不能道此语。最近重读《三言》、《二拍》,发现《好了歌》其来有自,也借鉴了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

请看冯梦龙辑之《醒世恒言》第十七卷《张孝基陈留认舅》――

老尚书呵呵大笑,叠着两指,说出一篇长话来,道是:  

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

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跑?

郎不郎时秀不秀,长衣一领遮前后。

畏寒畏暑畏风波,养成娇怯难生受。

算来事事不如人,气硬心高妄自尊。

稼穑不知贪逸乐,那知逸乐会亡身。

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

从来劳苦皆习成,习成劳苦筋力剑。

春风得力总繁华,不论桃花与菜花。

自古成人不自在,若贪安享岂成家?

老夫富贵虽然爱,戏场纱帽轮流戴。

子孙失势被人欺,不如及早均平派。

一脉书香付长房,诸儿恰好四民良。

暖衣饱食非容易,常把勤劳答上苍。

再请看冯梦龙辑之《警世通言》卷三十九《福禄寿三星度世》――

有诗为证:

高人多慕神仙好,几时身在蓬莱岛?

由来仙境在人心,清歌试听渔家傲。

此理渔人知得少,不经指示谁能晓?

君欲求鱼何处非,鹊桥有路通仙道。

由此观之,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都是一代一代累积、叠加而成的。在继承延续,在延续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所以说,《红楼梦》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也毫不例外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没有什么稀奇的。

在《红楼梦》中,《好了歌》只劝人作神仙,和全书的主题思想不合。下文紧接甄士隐的注解,用形象化的具体描写解说世道兴衰,就非常切题了。

洪秋蕃《红楼梦抉微》(再版改名《考证》)说:“《好了歌注》即刘基《论卜篇》:‘碎瓦颓垣,昔年歌台舞馆。’”其实,这类兴废对比的写法,是中国文学中早有的传统,可谓比比皆是。如《梅溪词·临江仙》:“自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如《桃花扇》第四十出《哀江南》曲: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

秦淮水榭花开早。

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

俺曾睡风流觉。

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这支曲子,我们可以当作对《好了歌注》的注解。

《好了歌注》的结句:“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出自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曹雪芹以此句总括全书。乍看好像只是随便引用一句唐诗,实则此语双关:百年织造,尽是为他人作衣裳材料,到头来抄家籍没,绮罗锦缎尽属他人。《红楼梦》第一回为全书之纲领,《好了歌》又是第一回之纲领。《好了歌注》以“为他人作嫁衣裳”作结,亦即意味全书收场时以此语为结。读者当作如是观。[1]

作者简介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