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水性》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目錄

原文

   天氣接連的大熱了近二十天,看上海報,幾乎每天都有下河洗浴,淹死了人的記載。這在水村里,是很少見的。【敘述當時淹死人多的情況,指出這種情況很少在「水村」發生,後文進一步解釋原因。此處的「水村」指臨水而居的鄉村。】

水村多水,對於水的知識多,能浮水的也多。倘若不會浮水,是輕易不下水去的。這一種能浮水的本領,俗語謂之「識水性」。【此段解釋「水村」很少淹死人的原因在於因為長期和水打交道而都「識水性」。】

這「識水性」,如果用了「買辦」的白話文②,加以較詳的說明,則:一,是知道火能燒死人,水也能淹死人,但水的模樣柔和,好像容易親近,因而也容易上當;二,知道水雖能淹死人,卻也能浮起人,現在就設法操縱它,專來利用它浮起人的這一面;三,便是學得操縱法,此法一熟,「識水性」的事就完全了。【此段說明「識水性」所包含的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但在都會裡的人們,卻不但不能浮水,而且似乎連水能淹死人的事情也都忘卻了。平時毫無準備,臨時又不先一測水的深淺,遇到熱不可耐時,便脫衣一跳,倘不幸而正值深處,那當然是要死的。而且我覺得,當這時候,肯設法救助的人,好像都會裡也比鄉下少。【此段分析生活在「都會裡」的人們下水淹死的人較多的原因:一是不「識水性」;二是沒有安全意識,導致下水前不測水的深淺;三是救助的人也較少。】

但救都會人恐怕也較難,因為救者固然必須「識水性」,被救者也得相當的「識水性」的。他應該毫不用力,一任救者托着他的下巴,往淺處浮。倘若過於性急,拚命的向救者的身上爬,則救者倘不是好手,便只好連自己也沉下去。【此段針對上文在城市都會救助落水的人比較少的原因進行分析,認為救助落水的人所需條件比較高,不僅要「識水性」,而且要掌握水裡救人的一些技巧。】

所以我想,要下河,最好是預先學一點浮水工夫,不必到什麼公園的游泳場,只要在河灘邊就行,但必須有內行人指導。其次,倘因了種種關係,不能學浮水,那就用竹竿先探一下河水的淺深,只在淺處敷衍敷衍;或者最穩當是舀起水來,只在河邊沖一衝,而最要緊的是要知道水有能淹死不會游泳的人的性質,並且還要牢牢的記住!【此段是作者根據淹死者多的情況,給出的忠告和建議,告誡大家要認識水的危險,注意自身安全。】

現在還要主張宣傳這樣的常識,看起來好像發瘋,或是志在「花邊」罷,但事實卻證明着斷斷不如此。許多事是不能為了討前進的批評家喜歡,一味閉了眼睛作豪語的。【最後再次強調了宣傳注意游水安全的重要性。】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日《申報·自由談》。

②「買辦」的白話文林默在《論「花邊文學」》一文中,曾說魯迅寫的《倒提》是「買辦」手筆,參看本書《倒提》附錄。[1]

人物簡介

魯迅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