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烏夜啼》唐朝·白居易
《慈烏夜啼》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該詩借鳥說事,以鳥喻人,告誡社會要以孝為先、以孝為大,表達了對亡母的思念之情,並用以讚嘆母子的親情和慈孝的美德。 該詩與社會所倡導的精神契合,具有現實意義。
[1] 作品名稱 慈烏夜啼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目錄
作品原文
慈烏夜啼⑴
慈烏失其母,啞啞⑵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經年⑶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⑷。
聲中如告訴⑸,未盡反哺⑹心。
百鳥豈⑺無母,爾⑻獨哀怨深。
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⑼。
昔有吳起⑽者,母歿喪不臨⑾。
嗟哉斯徒輩⑿,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⒀慈烏,鳥中之曾參⒁。
注釋譯文
⑴慈烏:一種烏鴉。相傳這種烏鴉能夠反哺其母,故稱慈烏。啼:啼叫。
⑵啞(yā)啞:禽鳥鳴叫的聲音。
⑶經年:常年,整年。
⑷聞者:聽到的人。沾襟:沾濕衣襟,指流淚。
⑸告:告訴。訴:訴說。
⑹反哺(bǔ):慈烏初生的時候,母親餵養它,等它長大了,便捕取食物來餵養母親,這稱作反哺。哺,餵養。
⑺豈:難道。
⑻爾:你。
⑼不任(rèn):不能承受、受不了。
⑽吳起: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381年。戰國名將,魯國人。他曾為了追求功名,在母親去世時,不回家料理喪事。
⑾歿(mò):死亡。喪不臨:不喪臨,沒有奔喪。
⑿嗟(jiē)哉:表感嘆。嗟,嘆詞。斯:這,這些。徒輩:……一類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唉,這樣的人啊!
⒀復:無意義,為了加強語氣。
⒁曾參(shēn):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是著名的孝子。
白話譯文
烏鴉死了母親,啞啞地吐出悲哀的聲音。
白天和黑夜都不肯飛去,長年守着舊日的樹林。
每夜半夜裡悲切地啼叫,聽見的人們都替它流淚。
啼聲好像在沉痛地哭訴,沒有盡到「反哺"的孝心。
難道其他的鳥兒沒有母親,為什麼你的哀怨最深。
可能是你的母親特別愛你,使你壓不住悲痛的心情。
從前有個人名叫吳起,母親死時也不肯回家奔喪。
唉,這樣的人啊,他們的心腸還比不上飛禽。
烏鴉啊烏鴉,你真是鳥兒裡面的曾參。
創作背景
該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六年(811)。時詩人母親病逝,詩人為母丁憂退居下邦,詩人與母親陳氏感情深厚,母親去世讓詩人悲痛萬分,遂作該詩。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