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孝子》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目錄

原文

青州東香山之前[1],有周順亭者,事母至孝。母股生巨疽[2],痛不可 忍,晝夜嚬呻[3]。周撫肌進藥,至忘寢食。數月不痊,周憂煎無以為計。夢 父告曰:「母疾賴汝孝。然此瘡非人膏塗之不能愈,徒勞焦惻也。」醒而異 之。乃起,以利刀割脅肉:肉脫落,覺不甚苦。急以布纏腰際,血亦不注。 於是烹肉持膏,敷母患處,痛截然頓止。母喜問:「何藥而靈效如此?」周 詭對之。母瘡尋愈。周每掩護割處,即妻子亦不知也。既痊,有巨痕如掌。 妻詰之,始得其情。

異史氏曰:「刲股為傷生之事[4],君子不貴。然愚夫婦何知傷生之為不 孝哉[5]?亦行其心之所不自己者而已[6]。有斯人而知孝子之真,猶在天壤[7]。司鳳教者[8],重務良多,無暇彰表,則闡幽明微[9],賴茲芻蕘[10]。」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1]青州:府名,治所在今山東省益都縣。香山:嘉靖《青州府志》卷六:「城東四十五里為香山,《齊乘》所謂 山是也。」

[2]疽,癰疽,惡瘡名。

[3]嚬呻:皺眉呻吟。嚬,通「顰」,皺眉。

[4]刲(kuī盔)股:割股,指割股療親。

[5]傷生之為不孝:《孝經》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隨便傷害:否 則即為不孝。

[6]不自己:不能自我克制。

[7]天壤:猶言天地之間。

[8]司風教者:主管風俗教化的人,指掌權官吏。

[9]闡幽明微:即闡明幽微。幽微:指含義深遠的道理。

[10]賴茲芻蕘:意謂依賴此篇淺陋之文。芻蕘,作者自謙之詞,謂文章 淺陋。

翻譯

青州東香山前的村子裡,有個叫周順亭的人,侍奉母親最孝順。母親大腿上生了個很大的毒瘡,疼痛得難以忍受,白天黑夜都皺着眉頭呻吟。周生為母親擦洗換藥,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但過了幾個月仍不見痊癒,周生憂心如煎毫無辦法。

有天夜裡,周生夢見父親對他說:「你母親的病全靠你的孝順。然而這種瘡口不用人膏塗抹是不能治癒的,焦急悲痛也是徒勞。」周生醒來感到很奇怪。於是起床,用很鋒利的刀子割自已腰側的肉;肉割下來了,覺得不太痛苦。急忙用布纏住腰際,血也不往外流。於是把肉烹製成膏,拿去敷在母親瘡口上,疼痛立時就止住了。母親大喜,問:「什麼藥這樣靈驗?」周生沒對母親說實話。母親的瘡口很快痊癒了。周生時時掩蓋着自己刀割的傷口,就連妻子和孩子也不知道。他的傷口癒合以後,留有巴掌大的一塊疤痕。妻子再三追問他,才得知真情。[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