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评析】
本条讲适宜用下法的季节。 秋季属燥金司令,其气主降,万物开始渐入收藏之令,人体随着秋令的到来,也相应地起着变化,因此,关于疾病的治疗,有秋宜下的法则。但这不是绝对的,临床上还应根据具体症候和病机,选用治疗方法。
【原文】
凡可下者,用汤①胜丸散②,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注释】
【译文】
凡可以用攻下药的病症,采用汤剂,比丸散剂力量大,疗效速。服攻下药得大便一通,就当停止后服,不需要服完全剂。
【评析】
【原文】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腹泻,不想进食,因为里有宿食的缘故,应当治以下法,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因宿食而致腹泻的辨治。 宿食阻滞,一般应是大便秘结,今却发生下利,当亦属于热结旁流。由于宿食内停,胃气必滞而不和,所以不欲进食,因而即以不欲食,作为宿食的诊断依据。既然是宿食在内,自然不可见泻止泻,而宜通因通用,用大承气汤下其宿食,宿食去则腹泻自止。但本条叙症简略,还应参考有无腹部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利下臭秽等症,才够全面。
【原文】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腹泻愈后,到了次年的同一时间又复发的,这是病邪未除尽的缘故,应当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复发性下利的病机和治法。 下利已愈,有至来年同一时令季节日期和时间而复发的,乃因病根未拔,余邪未尽,至次年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下利复发。治疗这样的下利,必须逐其余邪,所以用大承气汤攻下。但是也必须注意没有其他虚症的,方可使用下法。
【原文】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
【译文】
病腹部胀满疼痛的,这是因为里有实邪阻滞,应当治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
【评析】
本条讲里实腹满痛,治宜攻下。 腹满疼痛,为阳明燥屎阻结的主症之一,所以治宜大承气汤攻下;如果兼有少阳见症,可用大柴胡汤。然而腹满疼痛也有因虚寒所致,那就绝非攻下所宜。
【原文】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译文】
腹泻,脉反见滑的,为宿食停滞于内的征象,攻下宿食就可痊愈,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下利由于里实的,治当攻下。 脉滑主内有宿食,下利反见脉滑,从而断定下利不是虚候,而是里之实邪所致,所以说当有所去,下乃愈。这一经验,是十分可贵的。然而这仅是突出脉象,并不是说不要结合其他症状,还是应该综合全部病情来分析判断,才能避免误诊。
【原文】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 [1]
【译文】
伤寒病瘥以后,脉沉有力,脉沉,标志着内有实邪,用下法可解,宜用大柴胡汤。
【评析】
病后内实,宜用下法。 伤寒后,指病解以后,此处只提出脉沉,作为内实用下的根据,是不符实际的,一定还有其他见症,这从“差后劳复篇”中“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得到印证。由此可见,发热当是必具见证,可能还有“心下急,郁郁微烦”以及胸中痞硬,喜呕等症,所以治宜大柴胡汤和解兼下。
【原文】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掌叶榕脉象左右都弦而迟的,是寒饮内停的征象,病人多有心下痞胀硬结。脉象大而紧的,是阳盛邪实的征象,可以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主治。
【评析】
据脉参症,确定是否可以攻下。 脉双弦主饮,脉迟主寒,今脉双弦而迟,症见心下硬,当是脾胃之阳不足,寒饮凝聚结于心下而为痞硬,自然非下法所宜。脉象大而紧,大为阳盛于外,紧主邪实于里,所谓阳中有阴,似指阳热亢盛,里气壅滞,所以可用下法,而与大承气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