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識字胡塗始》
《人生識字胡塗始》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中國的成語只有「人生識字憂患始」②,這一句是我翻造的。【首先點明題目「人生識字胡塗始」的由來,也就是作者的觀點,後文對此展開論述。】
孩子們常常給我好教訓,其一是學話。他們學話的時候,沒有教師,沒有語法教科書,沒有字典,只是不斷的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於懂得每個詞的意義,到得兩三歲,普通的簡單的話就大概能夠懂,而且能夠說了,也不大有錯誤。小孩子往往喜歡聽人談天,更喜歡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於一同吃點心,但也為了愛熱鬧,尤其是在研究別人的言語,看有什麼對於自己有關係──能懂,該問,或可取的。【此段描述小孩學話的情況,指出只要「不斷的聽取,記住,分析,比較」就能具備說話能力。】
目錄
原文及賞析
我們先前的學古文也用同樣的方法,教師並不講解,只要你死讀,自己去記住,分析,比較去。弄得好,是終於能夠有些懂,並且竟也可以寫出幾句來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自以為通,別人也以為通了,但一看底細,還是並不怎麼通,連明人小品都點不斷的,又何嘗少有?③人們學話,從高等華人以至下等華人,只要不是聾子或啞子,學不會的是幾乎沒有的,一到學文,就不同了,學會的恐怕不過極少數,就是所謂學會了的人們之中,請恕我坦白的再來重複的說一句罷,大約仍然胡胡塗塗的還是很不少【以上說明用學話的方法識字學文,效果卻不令人滿意】。這自然是古文作怪。因為我們雖然拚命的讀古文,但時間究竟是有限的,不像說話,整天的可以聽見;而且所讀的書,也許是《莊子》和《文選》④呀,《東萊博議》呀,《古文觀止》⑤呀,從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讀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駁雜,腦子給古今各種馬隊踐踏了一通之後,弄得亂七八遭,但蹄跡當然是有些存留的,這就是所謂「有所得」。這一種「有所得」當然不會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所以自以為通文了,其實卻沒有通,自以為識字了,其實也沒有識。自己本是胡塗的,寫起文章來自然也胡塗,讀者看起文章來,自然也不會倒明白【以上分析識字學文難以通達的原因】。然而無論怎樣的胡塗文作者,聽他講話,卻大抵清楚,不至於令人聽不懂的──除了故意大顯本領的講演之外。因此我想,這「胡塗」的來源,是在識字和讀書。【此段描述識字學文的情況,指出用學話的方法識字學文,卻很難讀通讀懂,自以為懂了,實際還是「胡塗」,也就是題目所謂「人生識字胡塗始」。】
例如我自己,是常常會用些書本子上的詞彙的。雖然並非什麼冷僻字,或者連讀者也並不覺得是冷僻字。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細的讀者,請了我去,交給我一枝鉛筆和一張紙,說道,「您老的文章里,說過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巉岩』的,那究竟是怎麼一副樣子呀?您不會畫畫兒也不要緊,就鈎出一點輪廓來給我看看罷。請,請,請……」這時我就會腋下出汗,恨無地洞可鑽。因為我實在連自己也不知道「崚嶒」和「巉岩」究竟是什麼樣子,這形容詞,是從舊書上鈔來的,向來就並沒有弄明白,一經切實的考查,就糟了。此外如「幽婉」「玲瓏」「蹣跚」「囁嚅」……之類,還多得很。【此段通過舉例實例進一步證明,有些中國文字所表達的含義本身就模糊,所以通過這種含義模糊的文字溝通交流,難免「胡塗」。】
【以上為文章第一部分,提出「人生識字胡塗始」的觀點,並進行分析證明。】
說是白話文應該「明白如話」,已經要算唱厭了的老調了,但其實,現在的許多白話文卻連「明白如話」也沒有做到。倘要明白,我以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識非識的字放棄,從活人的嘴上,採取有生命的詞彙,搬到紙上來;也就是學學孩子,只說些自己的確能懂的話。至於舊語的復活,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但一須選擇,二須有字典以確定所含的意義,這是另一問題,在這裡不說它了。【此段針對「人生識字胡塗始」的現狀,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力爭將文章寫明白,並提出初步的解決方案。】
【以上為本文的第二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決方案。】
四月二日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五月《文學》月刊第四卷第五號「文學論壇」欄,署名庚。
②「人生識字憂患始」:宋代蘇軾《石蒼舒醉墨堂》一詩中的句子。
③指林語堂、劉大傑等。當時出版的劉大傑標點、林語堂校閱的《袁中郎全集》、劉大傑校點的張岱《琅嬛文集》等,其中有不少斷句錯誤。參看《花邊文學·罵殺與捧殺》和本書《「題未定」草(六)》等。
④《莊子》《文選》:;參看本卷第46頁注 ⒀。
⑤《東萊博議》:宋代呂祖謙著,是一部取《左傳》中史事加以評論的文集。舊本題為《東萊左氏博議》,共二十五卷,一六八篇。後來通行的是明人刪節本,只十二卷,八十六篇。《古文觀止》,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讀本,共十二卷,收自先秦至明代的文章二二二篇。[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