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離二則》
原文
學師劉芳輝,京都人。有妹許聘戴生,出合有日矣。值北兵入境,父兄恐細弱為累,謀妝送戴家。修飾未竟,亂兵紛入,父子分竄。女為牛彔俘去。從之數日,殊不少狎。夜則臥之別榻,飲食供奉甚殷。又掠一少年來,年與女相上下,儀采都雅。牛彔謂之曰:「我無子,將以汝繼統緒,肯否?」少年唯唯。又指女謂曰:「如肯,即以此為汝婦。」少年喜,願從所命。牛彔乃使同榻,浹洽甚樂。既而枕上各道姓氏,則少年即戴生也。
陝西某公,任鹽秩,家累不從。值姜瓖之變,故里陷為盜藪,音信隔絕。後亂平,遣人探問,則百里絕煙,無處可詢消息。會以復命入都,有老班役喪偶,貧不能娶,公賚數金使買婦。時大兵凱旋,俘獲婦口無算,插標市上,如賣牛馬。遂攜金就擇之。自分金少,不敢問少艾。中一媼甚整潔,遂贖以歸。媼坐床上,細認曰:「汝非某班投耶?」問所自知。曰:「汝從我兒服役,胡不識!」班役大駭,急告公。公視之,果母也。因而痛哭,倍償之。班役以金多,不屑謀媼。見一婦年三十餘,風範超脫,因贖之。即行,婦且走且顧,曰:「汝非某班役耶?」又驚問之。曰:「汝從我夫服役,如何不識!」班役益駭,導見公。公視之,真其夫人。又悲失聲。一日而母妻重聚,喜不可已。乃以百金為班役娶美婦焉。意必公有大德,所以鬼神為之感應。惜言者忘其姓字,秦中或有能道之者。
異史氏曰:「炎崐之禍,玉石不分,誠然哉!若公一門,是以聚而傳者也。董思白之後,僅有一孫,今亦不得奉其祭祀,亦朝士之責也。悲夫!」
翻譯
學師劉芳輝,是京都人。他有個妹妹許聘給戴生,出嫁的日期眼看就到了。遇上清兵入境,父兄恐怕她這樣一個細弱女子成為負擔,打算把她妝扮好送到戴家。還沒妝飾完,清兵紛紛而入,父子分頭逃奔。劉女被清兵的小頭目俘虜而去。跟隨了好幾天,小頭目對她絕無不莊重的行為,夜晚就睡在別的床上,對她的飲食照顧非常周到。後來又擄掠了一個年輕人來,年紀和劉女差不多,容貌秀美儀態風雅。小頭目對他說:「我沒有兒子,想讓你來繼承家世,願意嗎?」年輕人答應了。又指着劉女對他說:「如果願意的活,就讓她作你的妻子。」年輕人很高興,願意按他說的辦。小頭目於是讓年輕人和劉女睡在一起,二人感情融洽,非常快樂。隨後在枕上各自說出姓氏,原來年輕人就是劉女的未婚夫戴生。
陝西某公,任職鹽官,因家室累贅沒帶到任上。遇上姜瓖據城抗清的事變,家鄉成了他們聚集的地方,某公和家庭的音信便隔絕了。後來事變平息,某公派人探問,而百里以內人煙斷絕,無處可以打聽消息。恰遇某公進京向朝廷述職,身邊有個老差役死了妻子,家貧不能續娶,某公便給他幾兩銀子讓他去買個妻子。當時清兵凱旋,俘獲了無數婦女,插上草標押到市場上,像牛馬一樣地賣。老差役攜帶銀子到市場上去選購女人,他自知錢少,不敢問年輕女人的價錢。見其中有個老年婦女很整潔,就拿銀子贖買回來。老婦人坐在床上,仔細地認了認說:「你不是某差役嗎?」問她是怎麼知道的,她回答說:「你跟隨我的兒子服役,怎麼不認識!」差役大驚,急忙告訴某公。某公過去一看,果然是自己的母親,因而痛哭,加倍償賜了差役。老差役因為銀子多了,不願意再買年老婦女,見一婦人年紀三十多歲,風度儀容超脫不俗,就贖買了她。往回走時,婦人一邊走一邊看他,說:「你不是某差役嗎?」差役又驚問她。她回答說:「你跟隨我的丈夫服役,怎能不認識!」差役更加驚奇,領着她去見某公。某公一看,果真是他的夫人,又悲痛失聲。一天當中母親、妻子重新和他團聚,高興得不得了。於是用一百兩銀子為老差役娶了一個美貌的妻子。看來必定是某公有大德,因此鬼神被他感動並報答了他。可惜說這事的人忘了此公的姓名,秦中或許還有能說出他的姓名的人。[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