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乩仙》

《乩仙》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目录

原文

章丘米步云,善以虬卜[1]。每同人雅集[2],辄召仙相与赓和[3]。一日,友人见天上微云,得句,请以属对[4],曰:“羊脂白玉天[5]。”乩批云:“问城南老董。”众疑其妄。后以故偶适城南,至一处,土如丹砂[6],异之。 见一叟牧豕其侧,因问之。叟曰:“此‘猪血红泥地’也[7]。”忽忆乩词, 大骇。问其姓,答云:“我老董也。”属对不奇,而预知遇城南老董,斯亦神矣!”

[1]乩(jī基):旧时求神问事的一种迷信方法。两人扶一丁字形木架于 沙盘之上,谓神降临时则木架移动划字,借以决疑或占卜吉凶,通称“扶乩” 或“扶鸾”。

[2]同人:谓志同道合者。雅集:指诗文聚会。

[3]赓和:唱和。

[4]属(zhǔ主)对:联经为对偶诗句。

[5]羊脂白玉天:谓白云如羊脂白玉。

[6]丹砂:朱砂。

[7]猪血红泥地:恰与“羊脂白玉天”相对。

翻译

章丘的米步云,擅长扶乩算卦,每同人聚会。便召乩仙互相唱和。一天,有个朋友见天上微有云彩,忽得一联,请乩仙对下联。这一联是:“羊脂白玉天,”乩仙批字:“下联问城南老董。”大家怀疑乩仙对不上,所以乱说一气。

后来有事到城南去,发现一处地方,土红得像丹砂一样,很感奇怪。正好看见有个放猪的老翁在一边,便问他是什么土,老翁说:“这是猪血红泥地。”忽然想起乩仙的批词,十分惊骇;又问老翁的姓,老翁说:“我是老董。”能联对倒不奇,奇的是预先知道城南老董,这也太神了。

赏析

本篇写米步云扶乩,预知朋友以后会遇见城南老董,借这位放猪老人之口属对联句的奇事。作者先写放猪老人联句,再点明老人姓董,行文真是一波三折,令人叹服。扶乩是一种占卜的巫术,起源可以上溯到唐代,明清两代在士大夫间十分盛行,并发展到请乩仙猜谜属对,诗词唱和。扶乩时,在箕上插笔,假托鬼神名义,在沙盘上划字,所以又叫扶箕。扶乩是一种心灵感应活动,也有扶乩者弄鬼行骗的。从本篇行文看,蒲松龄对这种迷信活动原是疑信参半的,记述这段扶乩怪事,不仅仅是猎奇,还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局限和生活习俗。[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