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華本草》毛刺果藤

《中華本草》毛刺果藤

目錄

基本信息

拼音;Máo Cì Guǒ Ténɡ

英文名;root of Pilous Buttneria

別名;野枇杷藤、粗毛刺果藤

出處始載於《廣東植物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粗毛刺果藤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yttneria pilosa Roxb.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曬乾

原形態

粗毛刺果藤 木質纏繞藤本。小枝幹時深褐色,初被星狀毛,後幾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2-15cm,被毛;托葉條形,長約14mm,早落;葉片圓形或心形,長14-24cm,寬13-21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鋸齒,且常有3-5淺裂,兩面均被淡黃褐色星狀柔毛及硬毛,下面尤多,基生脈7條。聚傘花序排成傘房狀,腋生,具少數花;花梗柔弱,長約2.5mm;萼片5,長3,外面有毛,內面無毛;花瓣5片,凹陷,4裂,裂片鈍;具藥的雄蕊5,與花瓣對生,退化雄蕊5,下面連合,長約1.5cm;子房圓球形,有乳頭狀突起。蒴果圓球形,黃色而略帶紅色,密被有分枝的錐尖狀軟刺,直徑約2cm,刺長4-6mm。種子卵形,長5mm,黃色並具褐色斑點。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50-1000m的雜木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南部。

性狀性狀鑑別 莖藤圓柱形,小枝深褐色,被星狀毛,或無毛。葉圓形或心形,長14-24cm,寬13-21cm,頂端鈍或短尖,基部心形,有基生脈7條,邊緣有粗鋸齒,且常有3-5淺裂,兩面均被淡黃褐色星狀柔毛及硬毛,尤以背面為多。葉柄長12-15cm,被毛,托葉條形,長約14mm,早落。

性味味微苦;性微溫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主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莖、葉:用於風濕病。

摘錄《中華本草》[1]

參考文獻

  1. 毛刺果藤的功效與作用, 健客網社區 , 201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