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为良心写作”(蔡汉顺)

“为良心写作”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为良心写作”中国当代作家蔡汉顺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为良心写作”

记得《增广贤文》里有:“诗为会人吟”之说。而我于诗之一道,是一窍不通,纯属门外汉,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会人。可问题来了,我最近却一反常态,喜欢上了一本诗集,这本诗集名字叫《驿站》,是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沈时益先生。

从沈时益先生的这本诗集,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今,有的为追名逐利、有的为抬轿拍马、有的为自慰自恋、有的为性欲意淫而写作的当代诗坛,实属凤毛麟趾,文海拾贝。而诗集中沈时益先生举起了“为良心写作”的旗帜,像噪音中的美声;也如污泥中的荷花。同时,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通过令人揪心的真情和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勇气和不泯的良知。这就是本诗集的亮点,也就是我喜欢这本诗集的原因。

此本诗集,共分二辑。一辑是现代诗歌,一辑是古典诗词,综合起来,该诗集可以说是现代诗歌与古体诗的合璧,足见作者的诗才。也让我从字里行间中找到了他对诗歌艺术“为良心写作”的创作灵感

沈时益先生的诗。我认为不管是现代诗还是古体诗,他的诗从容而开阔,质朴而内敛,在充满良知的书写中给大家以警示与思考。同时也将“为良心写作”的灵感碰撞与精神的守望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良心,按朱熹 集注所说:“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而“本然之善心”在我们这个传统的国家,当然也包含着思乡念亲恋旧的传统理念,因而,挥之不去的乡土情怀自然而然地便成为了历代文人的心结,沈时益先生也不例外。在本诗歌集中《老屋》:

“走进,低矮的老屋

破旧的家具,杂乱

萧然的四壁,斑驳

尘封的往事

酸的,甜的,苦的,辣的

躲在,每一个角落

等待着,开启,诉说

啊,不

只带走,那只

老少都坐过的,小椅子

忽听见,身后,轰然一声

灰飞,烟灭

又成了,新的永恒”

作者的这段文字,目之所及皆是故事,其中无论是破旧的家具,斑驳的墙壁,或是酸甜苦辣的往事,以至于那只小小的椅子我认为都是作者的心结,也是作者的乡愁。他如今己是耄耋老人,少年离家,从一个农村人转变成一个城市人。现在的他本来可以在公园里欣赏美丽的风景,也可以约三五好友游山玩水,或是在家里品着潮汕工夫茶,悠哉悠哉,安享晚年。但是却却相反,他却始终如一用他手中的笔去书写过去的往事,让那些本来已被尘封已久的乡土人文跃然于纸,这除了证明他对文学创作的初心不变,更看得出他不忘本根的善心。说实在话,我在读他这首诗的时候,真的心潮起伏,浮想联翩,现代名家汪曾祺所说:“人之一生感情最深的,莫过于家乡、父母和童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故乡总是忘不了的。”的这段话几次在我脑海萦回,我想,汪曾祺先生上面所说的正是沈时益先生的人生写照,他的这些对故土眷恋的文字,就是最好的“为良心写作!”

人必须要有良心道德,而作家更需要有良心道德作底线,假如作家没有良心道德做底线,他写出来的东西对社会的危害就比寻常人更大。因此,做为中共揭阳市党校副校长兼教育长的沈时益先生,一如既往,始终以良心道德为底线,坚持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感恩党的培养,用手中的笔为良心写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积极讴歌时代主旋律的创作理念,委实可圈可点。《驿站》的这本诗集,我认为就是他这种创作理念的体现。

诗集中《己亥新春市区即景》:“串门祝愿随春暖,龙熠乔林黎庶欢。狮镇石桥人涌涌,衢通天福乐长安。”

《内畔公园》:“傍水依山造乐园,双榕携手意拳拳。池分泮泳清波滟,嬉闹休闲一片天。”

《赞腊月老年女子英歌迎春舞练》:“梅东桥下英歌起,抖擞婆姑跳鼓锣。莫说耆年难善舞,迎春老树亦婀娜。”

《买菜偶遇》:“微微一笑欲倾城,车把扶偏暖意生。注目伊人身渐渺,于无声处忖文明。”

《国庆黄金周有感》:“弹指峥嵘五五秋,黎民千万竞邀游。泰山蜀水无穷碧,更有瀛洲在后头。”

这几首诗,诗小而韵长,立意高远,转结老到,足见诗人的功底。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为当今诗坛破解了普遍诗人创作中困惑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就是:诗歌如何处理与现实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地说,就是诗歌如何处理审美与政治的关系。西方以萨特为代表的,主张“介入”的文学;中国自古也有“文以载道”之说,这个传统可以说一直延续至今。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西方的不少诗人又都有着“纯诗”的美学主张与追求。对此,每一个诗人都面临着选择。而这样的选择其实并不容易,因为选择既意味着拥有,又意味着放弃。在这样的背景下,沈时益先生能以政治为定位,用笔杆子旗帜鲜明的书写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老百姓奔康致富过上好日子的时代新诗篇,委实难得。同时,我也为他这种敢为人先破解当今诗坛难题,用自身行动诠释“为良心写作”的创作风格,感到勇毅和果敢。

余笔拙思钝,悟世之泡影,实为惭愧。而沈时益先生辍玉联珠,“为良心写作”,由此可见胸次之非常。余友之,同志相求,也不愧为他山之石,特此为心,写此陋作。[1]

作者简介

蔡汉顺,广东省揭阳市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