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1级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1级风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文字[1]”,而将隶书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2]”就成为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分界线。

名词解释

1级风又叫做软风,是风力等级中较弱的一级,当陆地上风力等级为1级时,能看到炊烟,表示方向,但风向标不能转动:海岸边渔船不动。相当于风速(m/s)0.3-1.5

风力定义

风是一个表示气流运动的物理量。它不仅有数值的大小(风速),还具有方向(风向)。因此风是向量。

风速是风的前进速度。相邻两地间的气压差愈大,空气流动越快,风速越大,风的力量自然也就大。所以通常都是以风力来表示风的大小。风速的单位用每秒多少米或每小时多少公里来表示。而发布天气预报时,大都用的是风力等级。

风力是指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一般根据风吹到地面或水面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各种现象,把风力的大小分为13个等级,最小是0级,最大为12级。

特大台风的风力等级

风力是指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一般根据风吹到地面或水面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各种现象,把风力的大小分为18个等级,最小是0级,最大为17级。

中国气象局于2001年下发《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以蒲福风力等级将12级以上台风补充到17级。12级台风定为32.4-36.9米/秒;13级为37.0-41.4米/秒;14级为41.5-46.1米/秒,15级为46.2-50.9米/秒,16级为51.0-56.0米/秒,17级为56.1-61.2米/秒。琼海30年前那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73米/秒,已超过17级的最高标准。称之为18级,也是国际航海界关于特大台风的普遍说法。

历史由来

一千多年以前的我国唐代,人们除了记载晴阴雨雪等天气现象之外,也有了对风力大小的测定。唐朝初期还没有发明测定风速的精确仪器,但那时已能根据风对物体征状,计算出风的移动速度并订出风力等级。李淳风的《现象玩占》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动叶十里,鸣条百里,摇枝二百里,落叶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走石千里,拔大根三千里。”这就是根据风对树产生的作用来估计风的速度,“动叶十里”就是说树叶微微飘动,风的速度就是日行十里;“鸣条”就是树叶沙沙作响,这时的风速是日行百里。另外,还根据树的征状定出来的一些风级。

李淳风是唐高宗的太史令,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数学家。他曾参与对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及天文著作《周髀(bì)算经》的注释,致使《十部算经》等古算书得以流传至今。他还于公元733年制造了一架新型的辉天黄道钢仪,同时写出了《法象志》一书七卷以论述“前代浑天仪得失之差”(《旧唐书·李淳风传》)。此外,他还写了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乙己占》。

《乙已占》,“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沙石,八级拔大树及根”。这八级风,再加上“无风”、“和风”(风来时清凉,温和,尘埃不起,叫和风)两个级,可合十级。这些风的等级与国外传入的等级相比较,相差不大。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力等级。

此外,李淳风又把风向由原来的8个方位发展到24个方位。这种来自实践、符合科学的分类法,对世界气象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两百多年以前,风力大小仍没有测量的仪器,也没有统一规定,各国都按自己的方法来表示。当时英国有一个叫蒲福的人,他仔细观察了陆地和海洋上各种物体在大小不同的风里的情况,积累了五十年的经验,才在1805年把风划成了13个等级,又称蒲福风级。后来,又经过研究补充,才把原来的说明解释得更清楚了,并且增添了每级风的速度,便成了现在预报风力的“行话”。

李淳风的 《 占风情方法 》 简介

我国从北周到唐代, 对风的观测, 主要是测风向、 占风情, 在 《 灵台秘苑 》 、 《 乙巳占 》、《 开元占经 》等书中的占风部分虽互有出入, 但却是一脉相承。其中除测风向部分承用了“相风乌 “及 32 方位方向外, 其占风情部分则包括 ”判断风的远近 ”及 ”卜风的吉凶 “ 两部分。强调了要判断风的远近, 必需要先占五音; 而要卜风的吉凶, 必先判断风的反常。由于在判断风的远近时, 曾提到风的破坏力, 这部分与欧洲蒲福氏风力作用表现有近似处,所以今人每简单地将其也称为风级并直接与蒲福氏风力等级进行比较。 18 05 年, 蒲福氏将风力订为 13 级。我国有将李淳风的风级订为 8级、 10 级、 12 级者, 不少人夸耀李淳风所创造的风力等级早于蒲福氏一千多年。但正因为其出现较早, 所以采用数据多凭估约,具任意性, 不符实际。

测量方法

为了更准确的测量风力大小,人们在野外常用轻便风速表测风。这种轻便风速表,一般由感应部分和计数器所组成(见左图)。感应部分由三个风杯(也有四个风杯)装于十字架上,风杯在轴承上可以自由转动,外用小框保护风杯。中轴下部与计数器相接,风杯转动,也使计数器随之转动。所以计数器是记录风杯转动的转数的。计数器通常有两个或三个记数盘,大指针指示个位和十位数,两个小记数盘上的指针分别指示百位数和个位数。仪器的下部有一开关(启动杆),将它推上去,可使计数器与感应部分接合,计数器开始工作。把启动杆拉下来计数器则与感应部分离开,计数器停止工作。当仪器置于高处,用手直接开动不便时,可用小绳连接开关。观测时拉动小绳即可启闭。轻便风速表一般安置在四周开阔、无高大障碍物的地方,表身垂直。观测前关闭开关,记下指针的示数。等一两分钟后,打开开关,同时开动秒表记录时间。此时,观测员迅速离开风速表,站在仪器的下风方向。开动仪器后将近100秒钟时,观测员迅速走近仪器,在正100秒时关闭开关,记下第二次指针示数。根据前后两次读数算出其差数,此差数表示风速表指针在观测时间内所走的刻度数,记入记录表内。将此差数除以观测时间,就得出风速表每秒钟内所走的刻度数,取一位小数。再根据每秒所走的刻度数,从该风速表的检定证上查出平均风速(单位:米/秒),取一位小数。

最好连续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以减少仪器本身及人为的误差。

有些轻便的测风器,除具有上面讲的风速表的构造性能外,还在轴上装有风向标,用以指示风向,称为风速风向仪。

蒲福氏风级

蒲福氏风级(英语:Beaufort scale、Beaufort wind scale或Beaufort scale table)是英国人弗朗西斯·蒲福(Francis Beaufort)于1805年根据风对地面物体或海面的影响程度而定出的风力等级。按强弱,将风力划为“0”至“12”,共13个等级,即目前世界气象组织所建议的分级。后来到1950年代,人类的测风仪器的进度,使量度到自然界的风实际上可以大大地超出了12级,于是就把风级扩展到17级,即共18个等级。不过,世界气象组织航海气象服务手册采用的分级只是0至12级,扩展的13至17级并非建议分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