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里的中式美學(劉蘊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紋里的中式美學》是中國當代作家劉蘊瑩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龍紋里的中式美學
從稚拙到浪漫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龍的形態一直在人們的想象中孕育、演變,逐漸成為集多種動物圖騰於一身的神秘形象。
先秦時期,龍的形象並不固定。在《山海經》的描述中,龍的形象十分複雜多樣,包括「鳥首而龍身」「龍身而人面」「人面蛇」「龍翼而馬身」「人面魚身」等多種形態。
不少出土文物也可佐證這一觀點。例如,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龍,它是豬首與蛇身的結合,展現出豬的親和力和蛇的靈動。而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發現的陶龍則是一種巨口利齒、口吐長信的形象,既似蛇又似鱷。
這一時期,龍的形態大多質樸可愛,龍的紋樣線條也相對簡單,因此也會呈現出稍顯呆萌的「畫風」。
商周時期,龍紋開始應用於青銅器,以直線為主、曲線為輔,在造型上誇張了龍的頭、角、眼、鼻、口、爪,變得更加威嚴和莊重。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龍的造型開始逐漸走向穩定,龍的輪廓也開始變得更加蜿蜒曲折。在《周易》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等描述讓龍的神聖屬性得到彰顯。此時,龍的形象已經被不少學者視為象徵天之陽氣的神聖存在,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一時期,龍紋還逐漸與其他動物和植物的紋樣相融合,展現了豐富多彩的特色。在楚墓出土的帛畫和刺繡中,我們可以看到龍與鳳紋、花草紋、幾何紋相互交織、融合,舞鳳飛龍紋、龍鳳虎紋、蟠龍飛鳳紋等絢麗多彩的圖案應運而生。
其中,荊州博物館藏的龍鳳虎紋很有代表性,它以菱形四方連續的構圖骨架為基礎,採用中心對稱的構圖方式,並通過鎖繡的繡法生動地表現了龍、鳳、虎三種動物相互纏繞的排列。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龍紋普遍秀麗矯健,具有浪漫主義的美學風格,為後期龍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秦漢時期,龍紋逐步定型。龍軀體矯健,頸部修長,尾部纖細。鬍鬚、肘毛等元素的加入,讓龍的形象更加威武。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部分長出了雙翼的龍,這也說明龍的形象始終不斷融入各種新的元素。
融合與高峰
魏晉至隋唐時期,隨着絲綢之路的發展和佛教的傳入,龍紋的設計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當時,隨着對外貿易的發達,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為工匠們提供了更多的創作靈感。龍紋的設計與創新也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新風貌。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地區,曾出土過一件聯珠對龍紋綺。在這塊精美的織物上,龍紋被巧妙地安排在圓形的團花之中,以四方連續的方式排列,整個構圖既豐滿華麗又絢麗典雅,對稱的雙龍紋樣展現出波斯織錦的獨特風格。工匠們巧妙地將波斯薩珊朝的聯珠紋與中國傳統的龍紋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外來紋樣特色又彰顯本土文化韻味的新紋樣。
此外,佛教的興盛也為龍紋的設計帶來了更多的靈感與變化。卷草、祥雲、萬字等紋樣與龍進行了巧妙的組合與創新,如雲龍紋、水龍紋、草龍紋等。
而在這一時期,龍的形象如同飛天、蓮花一樣作為佛教造像的主要裝飾物出現在諸多佛教雕塑上。除此之外,龍的形態還出現在了佛的袈裟上。在明道寺圓雕佛像中,佛像袈裟正面胸下膝上的部位雕有飛龍,飛龍歡騰跳躍,龍身彎曲呈半環狀,龍頭呈回望之姿,口中銜有一朵蓮花。
這些新穎的設計不僅豐富了龍紋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開放與包容。
宋元之際,龍紋的設計則逐漸達到了形神兼備、清秀典麗的藝術高峰。宋代的龍紋,在世俗化與寫實化的風格基調下,完成了中國龍形象的基本定型。如郭若虛所言,畫龍需「折出三停、分成九似」,這一時期的龍紋正體現了這一理論的精髓。
其中,蘇州南郊曹氏墓出土的雙龍雲紋繡衣袖邊,就是這一時期龍紋藝術的璀璨明珠。金黃色的繡線繡制出神采飛揚、清秀飄逸的龍身,線條流暢協調,技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雅俗共賞的審美
與大眾的印象不同,龍紋在服飾上的應用並不局限於皇家貴族,普通百姓的生活服飾中也融入了十分多樣的龍紋設計。
明清時期,龍紋更多地出現在了服飾紋樣中,並展現出雅俗共賞的特點。這一時期的龍紋分為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宮廷之龍,傾向於細膩、華美、煩瑣的風格;另一種是民間之龍,呈現出清新、純樸、粗獷的美感。
宮廷的龍紋設計注重細節的刻畫和工藝的精湛,展現出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清光緒皇后的吉服上的團龍圖案是清代龍紋的傑出代表之一。龍頭飽滿立體,雙眼爍爍放光,鬍鬚飄然若動,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龍身修長曼妙,曲線流暢,將清代龍紋的獨特風采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宮廷風格的龍紋在服飾中常常作為主紋樣,與祥雲、花卉等紋樣搭配使用,以增強整體的美感。
相比之下,民間的龍紋設計則更加注重質樸、自然和實用。藍色四季花提花綢女襖在挽袖袖口的拐子龍紋是變體的龍紋,龍頭高度簡化,而龍身為回紋與纏枝紋的結合體。這種「拐子紋」在民間運用廣泛,取其「拐」與「貴」諧音,寓意子孫昌盛、安寧富貴等。這種民間風格的龍紋在服飾中常常作為輔紋樣,與幾何紋樣、植物紋樣等搭配使用,以營造出清新、質樸的藝術效果。
步入現代,龍紋仍在不斷煥發着新的生命力。設計師們將傳統的龍紋元素與現代時尚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感的服飾。在旗袍、漢服等傳統服飾中,龍紋常常以刺繡、印花等方式呈現,與服飾的色彩、面料和款式相呼應,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
事實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龍紋都有其獨特的造型特點。在原始時期,是古代各氏族、部落、民族相互融合的產物;戰國秦漢時期,則與雲紋、氣紋大量結合,彰顯了當時人們對於天地的崇敬與對宇宙的探索。當佛教傳入、道教興起時,龍紋又與這些宗教紋樣相結合。
縱觀龍紋的發展,我們會看到一個「和」字。這種「和」,並非單指表面上不同花紋元素的疊加糅合,更涵蓋了不同文化交流與碰撞後的深層融合與共鳴。龍紋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表達方式,既體現了古人的審美追求,也傳遞着他們對和諧、統一與天人合一的嚮往。[1]
作者簡介
劉蘊瑩,東華大學紡織學院講師、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