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亭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亭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1],位於開封市中山路北段。
龍亭公園建於六朝皇宮的遺址之上,以金碧輝煌、氣勢雄偉的龍亭大殿為主,由午門、玉帶橋、嵩呼等清朝萬壽宮建築群組成,被中央文明辦、國家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歷史沿革
龍亭公園的古建築,有史可據的可上溯到唐德宗李适在位時(780-805年)所建的永平軍節度使治所——藩鎮衙署。之後,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將其改建為皇宮。
北宋時的皇城(包括皇宮)亦在此,稱之為大內。金代後期,亦以此為皇宮。元滅金後,它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紅巾軍農民起義中龍鳳政權也以此為臨時行營。至明,當時的統治者又大興土木興建周藩王府。
順治十六年(1659年),在周王府舊址上設立了貢院,作為考試舉人的場所。經過70多年的建設,院內建有房舍五千多間。明遠樓高四丈,使舊日王府遺址有了新的生機。但由於該地低洼,積水嚴重,無法繼續使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曾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了一座萬壽亭,亭內供奉皇帝萬歲牌位,每逢節日大典或皇帝誕辰,地方官員來此遙拜朝賀。於是煤山改為龍亭山,簡稱「龍亭」。
雍正九年(1731年)由總督田文鏡主持,將貢院遷至上方寺南新址(今河南大學校內)。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弘曆下江南,路經開封。巡撫鄂容安為了接駕,將巡撫衙署改建為行宮,巡撫署搬到按察使司署,按察使司署搬到大道宮,大道宮的道士們移至萬壽宮繼續布道,並改名為萬壽觀,把大道宮供奉的真武銅像移入萬壽觀中。
嘉慶二年(1797年)曾特詔各直省將儲的閒款,葺修神祠。河南布政使馬慧裕認為神道設教,亦所以奠安斯民,而龍亭實省會之望,尤不可緩。嘉慶五年(1800年)即對萬壽觀作重點修葺。本着仆者起之,壞者易之,漫患者黝堊之,俱仍其舊而不改作的原則,在64級蹬道下部,新築一個一丈六尺的台基,建真武殿三間,將真武銅像移此殿奉祀。像後懸畫坎,意以導崑崙之源。龍亭大殿高12米,亭內正中立一巨碑,名「五嶽真 形」,上懸太極,以應中天房、心二宿。午朝門前還增牌坊一座,上書「拱岳帶河」。嘉慶十七年(1812年)督學姚文田對馬慧裕的改建十分不滿,再次改修,把「拱岳帶河」改為「萬壽無疆」四字,把「五嶽真形」碑移至台下東跨院,大殿正中仍供奉清帝萬歲牌位。
民國十一年(1922年)馮玉祥第一次主豫時來開封,即將龍亭貫穿南北的馳道以兵廣之。並拆去萬壽觀牌坊,逐散道士,打毀呂祖廟及火神廟中的泥胎神像,未及修建,即被調離汴京。民國十四年(1925年),河南督軍胡景翼(原馮玉祥部下師長)對馳道進行增修,將龍亭東西兩側的上下蹬道改建為磚砌台階,東側山丘上修四方亭一座,並命名為龍亭公園。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二次來豫主政,改龍亭公園為「中山公園」。在南面的牌樓式石柱大門中,橫額書寫「中山公園」四字;東柱書題「遵守總理遺囑」;西柱書題「實現三民主義」;另東橫額書「自由」二字;西橫額書「平等」二字。過了牌樓,為長180丈,寬2丈的馬路,路北端是一座單檐硬山西闊三間的大門,門內照壁前新建紀念碑一座,高二丈余,上書「革命殉難者烈士暨陣亡將士紀念碑」,碑陰題曰「精神不死」四字。1929年在照壁後,真武殿廢址前,樹立孫中山先生銅像一尊,台上大殿為中山俱樂部。至此,公園已初具規模。
1931年後中山公園又有所變更,原牌坊東額改「自由」為「天下為公」;改西額「平等」為「民眾樂地」。龍亭大殿正中懸掛孫中山遺像,其旁懸掛革命先烈遺像多幅,東跨院設無線電台,西跨院設河南古蹟研究會、國術館等。
1938年,開封淪陷,日偽政府曾在龍亭各處,一度恢復神廟,利用宗教來毒化人民。
1942年,偽河南教育廳在龍亭設立新民教育館,改中山公園為新民公園。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河南省長劉茂恩將龍亭大殿改為河南忠烈祠,在大殿內置張自忠等66位抗日將士牌位,並立碑記述這次改建經過。原先照壁前的紀念碑,已被拆毀。
1948年6月,開封第一次解放時,國民黨第66師師長李仲辛等盤據龍亭負隅頑抗,被解放軍擊斃,龍亭亦遭受嚴重破壞。1948年10月24日開封第二次解放,龍亭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1953 年,正式命名為龍亭公園[2]。
視頻
龍亭公園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開封旅遊景點有哪些,雲遊玩,2018-6-16
- ↑ 河南舊影1917年,昔日的開封市龍亭公園,今日十大熱點,20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