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脂貯積症Ⅲ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黏脂貯積症Ⅲ型是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本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Strecker等(1976)發現此症病人組織細胞神經氨酸酶缺乏,可能該種酶缺乏與多種溶酶體水解酶的識別部位異常有關,如己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酸酶、β-半乳糖苷酸酶等的識別部位缺損,造成過多的中性、酸性黏多糖及黏脂沉積於組織細胞內而致病。
臨床表現
本型病理與黏脂貯積症Ⅱ型相同,但改變程度較輕。在淋巴細胞和白細胞中也無粗大包涵體,在骨髓細胞內可見有包涵體。
本病最初表現為手和肩關節僵直,通常發生在2~4歲。關節僵直進行性加重,在6歲時患兒均有爪狀手畸形,身材矮小,短頸,脊柱側彎,髖關節發育不良,呈Hurler綜合徵樣面容。在學齡期,骨骼發育不良可引起手、髖、肘和肩關節功能障礙,常發生腕管綜合徵和皮膚增厚。在裂隙燈下可見角膜渾濁,半數病例有心臟受累,可聞心臟瓣膜病變所引起的雜音。有輕度或中度智力低下。成人型病人身材矮小。
檢查
1.一般檢查
尿中無過多的酸性黏多糖排出,培養的皮膚成纖維細胞及各種組織內有包涵體溶酶。體內有多種酶缺陷如β-半乳糖苷酸酶、N-乙酰-半乳糖胺酶、β-葡萄糖胺酶、芳基硫酯酶、岩藻糖苷酶等,而血清中這些酶的活性增高。
2.電鏡檢查
可見溶酶體腫脹,其內充以有包膜的緻密物質
3.X線檢查
類似黏多糖貯積症Ⅳ型。包括近端股骨骨骺不規整且小,伴有不完全性脫位,髖外翻畸形,有多發性骨發育不良,尤以骨盆明顯,髂骨翼低。椎體外形不規整,呈卵圓形且發育不全,肋骨呈船槳狀,常伴有椎骨端變窄。
診斷
根據尿中無過多黏多糖排出,結合臨床及X線特徵應懷疑本病的存在。再根據細胞內多種溶酶體酶缺陷,而血清中這些酶的活性升高,以及病變發展慢,智力輕度低下及存活年齡較長等特點可以確診為黏脂貯積症Ⅲ型。
鑑別診斷
本型無智力障礙或有輕度智力低下。病理改變也很輕,根據這些特徵可以與黏脂貯積症Ⅱ型加以區分,兩型出現的生化改變大致相同。
治療
無特殊療法,畸形嚴重者應予手術矯形,對感染和心力衰竭的病人應進行對症處理。
參考文獻
- ↑ 中文為何越來越受歡迎?,搜狐,2021-12-30
- ↑ 中國能屹立幾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麼?漢文化的誕生和傳承是關鍵,搜狐,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