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星斑凤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星斑凤蝶

学 名 :Papilio epycides,本种或置于凤蝶属(Papilio )之下。

俗 名 : 小黑斑凤蝶、黄星凤蝶、小褐斑凤蝶、星斑凤蝶,为凤蝶科斑凤蝶属下的一个种。

分布地理 : 分布于中国华南、华东、华西、喜马拉雅、中南半岛北部。[1]

台湾分布 : 本岛于中、低海拔地区有分布,是台湾产凤蝶体型最小的。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鳞翅目 Lepidoptera

总科: 凤蝶总科 Papilionoidea

科: 凤蝶科 Papilionidae

属: 凤蝶属 Papilio

种: 黄星斑凤蝶 P. epycides

物种生态

黄星斑凤蝶为斑凤蝶属(Genus Chilasa)成员,本属蝴蝶广布于亚洲南部至澳洲北部地区,其种类达 11 种以上;有学者主张将台湾和中国产的宽尾凤蝶属(Genus Agehana)及北美产的虎凤蝶属(Genus Pterourus)连同本属均并入准凤蝶属(Genus Papilio)或亚属 (Hancock, 2009)。台湾地区固有之斑凤蝶属计有两种,分别为黄星斑凤蝶 Chilasa epycides melanoleucus (Ney, 1911)及 斑凤蝶 Chilasa agestor matsumurae(Fruhstorfer, 1908)。

另有中大型蝶种黄边凤蝶 Chilasa clytia(Linnaeus, 1758)原本仅见于离岛金门和中国大陆,近年来澎湖地区造林而由金门移入其寄主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乃随寄主扩散至澎湖,目前疑似已在澎湖立足,建立族群。

生态现象

黄星斑凤蝶在形态上拟态有毒斑蝶类蝴蝶,是典型米勒氏拟态(Mullerian mimicry)物种,亦常见黑化程度不一的黑化型个体。后翅近肛角有一枚黄色斑点,为日文名称キボシ之由来,我们使用多年的“黄星凤蝶”旧名即源自日译名称(白水, 1960),而“黄星斑凤蝶”一名则引自“台湾蝶图鉴第一卷”。本种为台湾产凤蝶科体型最小者,幼虫以多种樟科植物为食,属于一年一世代蝶种。成虫于春季短暂出现,随即交尾产卵,在夏季来临前完成了幼虫期之发育成长,并以蛹态渡夏、越冬,至隔年才羽化。[2]

形态特征

成虫前

黄星斑凤蝶成虫前翅展约 53-59mm,翅暗褐色,翅腹面色泽较淡,各翅室内条斑及亚外缘的圆斑为淡灰黄色,后翅近肛角有一枚黄色斑点,雄蝶的黄斑尤为明显。雄蝶在后翅内缘向上反折部有灰褐色体毛著生(性征)。 习性:本种一年一世代,成蝶每年会在春季陆续羽化,以人为饲养经验观察,成蝶寿命约有一个月之久。

成蝶羽化

成蝶羽化后通常在二、三周内就会完成求偶交尾和产卵繁衍后代等工作。幼虫以多种樟科植物为食。雌蝶常见于寄主附近活动,尤偏好在大叶钓樟叶下聚产卵粒。卵期约六、七日,幼虫期约 35 天,约于六周左右即完成化蛹,并以蛹态躲匿于寄主附近隐蔽处。蛹期九个月以上,蛹需要冬季低温休眠刺激后,于翌年春季气候回暖才陆续羽化。

成蝶大多在寄主群落附近活动和觅食,喜好半日照林缘或市郊公园环境,也经常在树冠高枝上滑翔和追逐。嗜食花蜜,觅食活动以上午时段最为频繁。雄蝶亦会沿著溪流而下,与其他蝶类集聚湿地吸水。雌蝶偏好在寄主高枝的叶下产卵,卵为聚产,每回产 10~30 馀颗不等。刚孵化的幼虫摄食完卵壳后,会聚集栖附于同一片叶 下活动,从一龄虫开始,数十只幼虫摄食行动就有一致性。

二龄虫起幼虫

二龄虫起幼虫会在半蔽处的叶面上吐丝,群聚在虫座上,有排队行进、同时进食等习性,碰到袭扰还会集体伸出白黄色臭角御敌。随著幼虫龄期增长,体型变大后,才逐渐分散成数只的小集团,在有遮避物的叶面吐丝造丝座栖息。后期虫体肥大,野外就算躲匿于叶下,也常遭天敌循气味前来捕杀或寄生。天敌包括捕食性昆虫(如肉食性蝽象、胡蜂等)和寄生性昆虫(如寄生蝇、小茧蜂等)。

老熟幼虫

在化蛹前,会往寄主树干底下暗蔽处移动,并在邻近的枝干、墙垣或植物上化蛹,也有些会直接在寄主叶下化蛹。蛹垂挂型态如折断的小枯枝,蛹期直到隔年的二月下旬至三月间,才会依照现地天候状况陆续羽化,属于春季期间发生的蝶种,成虫活动期短暂。

卵为球形,初产为淡绿色后转呈红褐色,且表面淋附了雌蝶橙色分泌物。幼虫龄期有五龄,概呈圆管状,头部黑色,臭角白黄色。一龄虫虫体呈黑色,散生长短不一稀疏灰白色刺毛。二龄虫虫体呈暗灰褐色近乎无毛,各体节有数对肉疙。三龄虫虫体呈黄褐色,各体节有数对黑色肉疙。四龄虫虫体呈暗褐色且各体节有数对黑色肉疙,各腹节背侧有白色颗粒纹两对。

终龄虫

终龄虫虫体平滑呈灰黄绿色且各体节有数对黑色肉疙,各腹节背侧有淡蓝色颗粒纹两对,背侧并有灰黑色细纹。蛹形态如折断的枯枝,随著化蛹环境不同,蛹体色泽不一,由白褐至暗褐色不 等,有些甚至还拟态了青苔的斑纹。

栖息习性

本种幼虫可以多种樟科植物为食,一年一世代,成虫于春季出现,以蛹态越冬。

饲育要点

本种脱离幼虫期只需五周。在半日照通风环境,温度不超过摄氏 28 度,可发育良好。本种幼虫食量很大,室内饲养需要多个寄主盆栽轮流替换。幼虫常集聚在一起,排遗堆积非常宜利用大型饲育箱内置寄主盆栽喂养。

如用塑胶容器饲育,幼虫常会移动与相互攀爬而钩伤虫体,且盒内潮湿易感染,容易群体罹病而亡,必须每日勤加清理,在容器上多留通风孔,并伴随龄期增长适时分散虫口数量,降低饲养密度。食草必须浸泡刷洗净,避免寄生蝇卵跟著食草移入,进而寄生了幼虫使其毙命。

老熟幼虫常直接化蛹在塑胶容器平面上,较少化蛹在寄主上。地饲育黄星斑凤蝶,如果在蛹的阶段没有经过低温休眠(即冬眠)刺激,蛹的发育就终止了。一般人无法模拟原栖息地的环境条件,建议在观察活动告一段落后,尽早将蛹送回原栖地,明年春天才有机会羽化成蝶。

参考文献

白水隆。1960。原色台湾蝶类大图鉴。日本保育社。

吕至坚。陈建仁。2014。蝴蝶生活史图鉴。晨星出版社。

李俊延。1988。台湾蝶类图说(一)。台湾省立博物馆。

李俊延。2002。台湾蝴蝶图鉴。猫头鹰出版社。

周 尧。1994。中国蝶类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徐堉峰。1999。台湾蝶图鉴第一卷。国立凤凰谷鸟园

黄国扬。2008。澎湖群岛蝶类生态─教师教学参考手册。澎湖县望安乡花屿国民小学。 Hancock, D.L. (2009). Relationships of the swallowtail 'Genera' 'Agehana' Matsumura, 'Chilasa' Moore and 'Eleppone' Hancock(Lepidoptera: Papilionidae). Australian Entomologist, Vol. 36, No. 1: 7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