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 |
作品名稱:《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李白 |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是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古詩,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76卷第004首。整首詩神韻飛動,感人至深。詩開篇便以猛虎喻友人,直言道出張十四因秉性剛直不阿,難以避免被人排擠、迫害的遭遇,以淮陰侯作比擬,字裡行間充滿着憤懣與不平。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理想的未來的深切嚮往。
原文
“ |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1]
猛虎伏尺草, 雖藏難蔽身。 有如張公子, 骯髒在風塵。 豈無橫腰劍, 屈彼淮陰人。 擊築向北燕, 燕歌易水濱。 歸來泰山上, 當與爾為鄰。 |
” |
—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全唐詩》 |
譯文
猛虎隱伏在尺把長的草叢,藏腿難蔽身。 有如咱張公子,飛揚跋扈在風塵。
難道你沒有橫腰而系的寶劍?只是韓信當初在淮陰的時候也受盡委屈。
你現在要擊築去向北燕,在易水濱高唱燕歌。
等你歸來,我們相聚泰山上,我們一起隱居,當個好鄰居。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2]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偉大詩人,也是我國詩歌史上乃至世界詩歌史上少見的天才。他留下的千餘首詩歌和六十餘篇文章,在文學史上閃耀着奪目的光輝,1200 多年來震撼着廣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為人間少有的「謫仙詩人」,無與倫比的「一代詩豪」!
李白的詩,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而且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經驗,他繼承、發展了屈原、莊周以來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並融會前人的許多藝術手法,把古代詩歌藝術和散文藝術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飄逸的風格。[3]
參考資料
- ↑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 , 古詩文網,
- ↑ 李白代表作,詩詞,介紹,生平,軼事_中國詩詞網. gushicionline.com. [2024-10-24].
- ↑ 清平樂·禁闈秋夜(清平樂其二), 李白詩歌網, 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