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间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骨间肌 |
位于掌和跖部后面的肌肉。起始于掌和跖骨上端;向下止于掌指和跖趾关节的两个近侧籽骨,并分出两支绕至指和趾部背面,与伸肌腱相连。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骨间肌
- 释义:掌和跖部后面的肌肉
- 位置:掌和跖部后面
- 类属:骨骼肌
组成
骨间肌有七条,掌侧三条,背侧四条。各肌腱在指又经过掌指关节而止于第1节指骨,一部分入指背腱膜。骨间掌侧肌皆为一个肌腹,起于第2、4、5掌骨的掌侧面,第1骨间掌侧肌起自第2掌骨干的尺侧,第2、3骨间掌侧肌起自第4、5掌骨干的桡侧,各肌腱分别止于各该指指背腱膜及第1节指骨底。
相关临床技术与应用
1、腕管综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CTS)系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嵌压,是一种最常见的嵌压性周围神经病,早期症状包括手部刺痛、麻木、感觉异常,晚期可导致鱼际肌萎缩、血管运动和营养改变,严重影响手功能。诊断主要通过症状、体征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方法。
2、蚓状肌-骨间肌法:受检者仰卧,掌旋后,记录电极置于掌面,第三掌骨中点约偏桡侧处,此点能同时记录从正中神经支配的第二蚓状肌(2L)和较深层的尺神经支配的骨间肌(INT)引出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muscleactionpotential,CMAP),参考电极置于食指的近端指关节处,刺激电极分别置于腕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处,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保持相等,分别给予超强刺激,测量各自潜伏期(distalmotorlatency,DML)和波幅及其差值。常规记录患者正中神经(指1和指3)和尺神经的感觉、运动传导速度。
3、蚓状肌-骨间肌法本身具有以下优势:(1)支配蚓状肌和骨间肌的正中、尺神经纤维的轴索直径相似;(2)通过同一记录电极能同时记录两块肌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3)等距离刺激,可以直接比较远端运动潜伏期。根据以上特征,直接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潜伏期之差值,能为正中神经在腕管处嵌压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的神经电生理依据。
4、在临床怀疑CTS时,蚓状肌-骨间肌法不失为一种简便易操作、诊断敏感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也证实,CTS患者的拇短展肌和蚓状肌可同时受累,后者较前者更易受损,这也为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与功能康复训练疗效评估提供了新的有力的神经电生理证据。[1]
参考文献
- ↑ 蚓状肌及骨间肌的解剖及功能?”,爱爱医,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