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铃薯晚疫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
原图链接

马铃薯又称洋芋,是粮食、蔬菜、饲料、工业加工材料兼用作物,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纳雍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田间种植的马铃薯发生的早疫病和晚疫病是严重病害,2种病害严重时表现的症状都是叶片和块茎枯焦、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进而影响种植马铃薯农民的收入。由于这2种病害的症状极易混淆,不易区别,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正确区别马铃薯早疫病和马铃薯晚疫病,对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在田间正确指导农民防治这2种马铃薯病害有着实在的意义。[1]

基本信息

中文名:马铃薯晚疫病

外文名:Potato late blight

危害作物:马铃薯

马铃薯晚疫病
原图链接

为害部位:茎、叶、块茎、花蕾、浆果

病原物:致病疫霉

发病症状

这个病害会造成马铃薯叶尖和叶缘,产生近圆形或不定型病斑,初期为水渍状绿褐色小点,边缘有灰绿色晕圈,病斑边缘不清晰,湿度大时外缘会产生一圈白色稀疏霉,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像薄纸状易破裂;叶柄和茎秆上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严重时叶片萎垂、卷曲,病株易折断;块茎染病,表面有褐色大斑块,皮下薯肉也变褐,逐渐扩大腐烂。[2]

病因

病原物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 (Mont.) de Bary],属卵菌,霜霉目。病菌孢囊梗分枝明显,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有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大小为21~38×12~23(微米),一端有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有2根鞭毛肾形游动孢子,失去鞭毛后,形成球形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再长出穿透钉侵入到寄主内。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9~22℃。在低温10~13℃下形成游动孢子,在温度超过24℃时孢子囊多直接萌发成芽管。孢子囊形成要有97%的相对湿度。萌发与侵染都要有水滴。所以晚疫病多在阴雨潮湿气温偏低的地区与年份发生。致病疫霉寄主范围窄,除马铃薯外只侵染番茄

有性繁殖的卵孢子)在不同交配型(A1和A2)同时存在下才能形成,大小为24~26微米。原只在墨西哥报道有两种交配型,在田间可形成卵孢子。现英国等地也有零星报道,但其它地区卵孢子还未成为越冬病菌的主要来源。卵孢子在马粪浸液或氧化剂内并加光照的情况下,能在两个星期内萌发,长出顶端会形成孢子囊的芽管。晚疫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1953年国际上按抗病显性基因建立了统一的命名系统,并发现了预计存在的小种,后因新显基因的不断引入,小种数也就相应增加。

分布范围

世界各地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休止孢子萌发的芽管从气孔或表皮侵入,在寄主细胞间隙中发展成菌丝,以吸器伸进细胞内吸取养分。致病疫霉除卵孢子外不能在土壤或病残组织中长期存活和耐严冬的低温,但有形成厚垣孢子存活3个月的报道。在一年一作地区冬季漫长,晚疫病的初侵染源为发病而不严重的薯块,收藏入窖而越冬。

来年的和健薯一起播种到地里,病菌随温度转暖而活动,沿着幼苗的茎秆长到地面。气候温暖潮湿在地上或地下的病斑上长出孢子囊侵染叶片与邻近的健苗,经过几次再侵染形成一定数量的病株病叶后成为发病中心才被发现。此时若气候继续潮湿,短期内全田发病。西南地区由于冬季较温暖和有马铃薯植株存在,且多雨潮湿,加上有垂直分布的多种种植制,晚疫病能在早期发生,侵染源不限于本田的病薯。晚疫病的流行主要由温湿度是否适宜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品种的抗病性而定。据1951~1961年11年中国张家口地区的资料统计,发病严重的6年中,6、7、8三个月的降雨在200毫米以上,而且连续三年旬相对湿度达到75%以上,高湿旬次数愈多,病害愈严重。病菌传播距离主要在初侵染源附近,但不排除少数能传到几公里以外。[3]

防治方法

一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措施。目前,在纳雍县较为抗病的马铃薯品种有米拉、威芋三号大西洋、坝薯二号等品种。

二是建立无病留种地

由于病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建立无病因种地,可以减少初期菌源。留种地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地方、留种地应与大田相距2.5km以上。在2季栽培地区,秋播马铃薯发病轻,更适于作种薯。

三是轮作与清洁田园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严禁与西红柿连作,并及时清洁田园。

四是药剂防治

种薯处理可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50g,加水2~3kg,均匀喷洒在150kg种薯块上,或用相同药剂加细土或细灰2~3kg混合均匀后拌在150kg种薯块上,拌种后的薯块用塑料布覆盖12~24h后再播种。在中心病株出现后,田间喷药如果及时,在发病初期开始施药,也可收到良好效果。加强病情测报,指导药剂防治。在每年易发病地区,设立发病中心观察圃。

在当地常年晚疫病发生季节以前,进行详细调查,特别是气候条件有利发病,要每天观察。发现发病中心后,立即拔除中心病株就地深埋,或喷1%硫酸铜或45%代森铵(施纳宁)杀死中心病株。同时进行全田喷药防治。防治晚疫病药剂有2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霉灵锰锌500~600倍液、40%乙磷铝300倍液、波尔多液1∶1∶200倍液、80%代森锰锌干悬浮剂(必得利)800倍液,用药液量900kg/hm2,间隔7~10d喷药1次,共喷2~3次。为减缓抗药性的产生,应注意轮换用药。[4]


相关视频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

我县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正当时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