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林巴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林巴琴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马林巴琴(Marimba)是一种将木制琴键置于共鸣管之上,以琴槌敲打以产生旋律的打击乐器。其琴键阔,音域较广,音色圆润,有较多特殊打法。已知的键数有49键、52键、56键、61键、66键、69键。

马林巴传入拉丁美洲大约是在17、18世纪,后来成为印第安人的乐器。而且,演奏马林巴也已成为某些印第安部族的仪式的一部分。这些仪式祈求的是宇宙的和谐以及人们的幸福,危地马拉的圣马可斯德古纳地方演奏的马林巴乐曲与非洲加纳的西斯沙拉人的乐曲十分相似。

基本内容

中文名:马林巴琴

键数:49键、52键、56键、61键、66键、69键

种类:敲击体鸣乐器

制作材料:优质红木

外文名:Marimba

别称:马林布拉

演奏方式:使用琴槌击打

特点:音域宽广、音色圆润浑厚、延续音长

结构

马林巴最初被称之为马林布拉。最古老的马林巴只有几块音板,当时被称作大鼓。它是事先在地上挖个坑,把音板放在上面,演奏的人做在地面上用两支槌子在音板上敲打。这种最初的马林巴虽有一定的音高,但不能演奏音乐,只能用来打节奏。后来又出现了全音键的马林巴,它有完整的C大调音阶,由于这种马林巴没有半音,在调性变化时要根据乐曲的调式用蜡随时进行调整,从而给演奏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随着半音的出现,马林巴的发音就像钢琴一样完整无缺了,能够演奏各种不同调式的乐曲了。半音的出现是马林巴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制作

马林巴的制作被认为是乐器制造中最难的一项,它不仅要求制作者有良好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而且非常了解选材的知识。制作马林巴需要优质红木,在木材的选择上十分苛刻,全世界能够制作马林巴的树木很少,分布范围也很窄。马林巴的普及,便使马林巴的制作也成了一些国家的一种产业,并涌现出许多马林巴制作大师。在危地马拉有一个制作马林巴的家族,从1991年到1935年间共制作了大小马林巴338台,平均每年制作14~15台,并出口到美、德、法等国家。在当时,危地马拉制作的马林巴很有名望,为其它国家制作马林巴提供了样板。

重要改进

古老的马林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葫芦马林巴,它比较完美体现了马林巴的音响,盛行期比较长,广泛为人所爱。所谓葫芦马林巴,就是在整体呈键盘状的发音板条下面挂上一个个大小不同的葫芦,并在葫芦上方开口处贴一结实的膜,据说这种膜是用蜘蛛卵制成的,能产生一种特殊的音响。后来葫芦共鸣器被科学的木箱式共鸣器所取代,从而便产生了箱式马林巴。箱式马林巴的共鸣器是采用木制材料制作成类似金字塔形状,尖部在下,开口在上。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人对箱式马林巴又进行了改造,用金属管制作共鸣器,于是产生管式马林巴。

古老的马林巴分布比较广,在非洲亚洲的一些偏僻的山村、部落及城镇都有。受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马林巴在形制上行行色色、异彩纷呈,除上面谈到的那几种外,还有象脚式马林巴、树干马林巴、桌子马林巴等。

广泛使用

早期的马林巴用于歌舞伴奏,在乡村、部落及宗教仪式上演奏。在非洲用于大众音乐、舞蹈音乐,有时也用它演奏古典音乐。1874年演出“死神的舞蹈”时首次在管弦乐中使用马林巴。在当时它也被被马戏和音乐厅作为独奏乐器使用。随着马林巴地位的不断上升和自身的不断完善,它的应用场合和演奏曲目也日趋广泛。如今的马林巴主要用于音乐会的演奏,在管弦乐队、军乐队及各种乐队中都有马林巴的存在,有许多作曲家为马林巴谱曲,其中包括乐队协奏曲。更重要的是马林巴可以独奏,也可以由几个人组成重奏小组,还可以组成马林巴合奏团。另外与其它打击乐器的合作效果堪与大乐队媲美。世界上有无数个马林巴合奏团和打击乐团,可以说马林巴在打击乐领域里属领先地位。

马林巴与木琴(xylophone)同属一个家族,木琴的音域窄,音区高,音色清脆明亮,而马林巴的音域十分宽广,音色圆润浑厚,延续音长。最大的马林巴有近6组音域,有3米多长,一台马林巴可最多可由4人同时演奏。要使马林巴发出好听的音色,槌非常重要,没有好的槌也就没有马林巴迷人的音色。如今用于马林巴演奏的槌有几十种,槌的圆头使用树脂和橡胶制成的,并用丝线和毛线在圆头上缠绕成球状,其软硬程度有很大区别。因此,演奏者要根据作品的表现内容和声部分配来严格选用。

iphone 的默认铃声就是马林巴琴演奏的。[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