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兜鈴內酰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兜鈴內酰胺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馬兜鈴內酰胺是馬兜鈴酸的毒性代謝產物,化學式為C17H11NO4。馬兜鈴內酰胺Ⅰ是黃色細針晶,熔點309℃ 。馬兜鈴內酰胺對人體有害,可能具備腎毒性,會引起腎臟纖維化,導置尿路上皮癌,造成可積累且不可逆的腎損傷。


簡介

馬兜鈴科的草藥含有一類可怕的物質,叫馬兜鈴酸,能對腎臟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並能導致上尿路上皮癌。無數人因為服用馬兜鈴科草藥而得了腎衰竭和上尿路上皮癌。馬兜鈴酸在人體內代謝成馬兜鈴內酰胺,進而與DNA結合,損害腎臟細胞和誘發癌症。

不過並非所有結構的馬兜鈴內酰胺都有腎毒性。例如馬兜鈴內酰胺A-I、馬兜鈴內酰胺A-II以及馬兜鈴內酰胺B就截然不同,有毒性的僅僅是馬兜鈴內酰胺A-I。早在2001年,韓國一研究機構就定量測了魚腥草的生物鹼含量,用原料2kg魚腥草地面乾草,提取得A族含7mg,B族含量25mg,相應的,算得總馬兜鈴內酰胺含量為16mg/kg。但對於是否含有有毒成分馬兜鈴內酰胺A-I並沒有研究。 對魚腥草的成分研究多認為其馬兜鈴內酰胺A族成分是腎毒性不明確的A-II ,關於魚腥草致癌的謠言登上了國家食藥監總局的網頁 。

評價

國內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及北京大學藥學院等單位在2004年發表過用外源AL-I做細胞體外實驗的報告。摘錄其結論:"AL-I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腎小管上皮細胞,其分布部位在細胞漿,不進入細胞核;AL-I在細胞漿內的蓄積可能與其致腎損傷的毒性作用機制有關,即通過進入腎細胞並蓄積於細胞內在腎病過程中持續發揮毒性作用"。[6]

北京大學李彪等做的《馬兜鈴內酰胺Ⅰ對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損傷作用》,證實了外源性AL-I與AA-I同樣具有直接細胞損害作用,其作用具有濃度依賴性,在同等濃度情況下,AL-I的致細胞損傷作用較AA-I更強。馬兜鈴酸的代謝產物AL-I能夠造成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損傷,作用與AA-I相似。儘管其致損傷作用較AA-I弱,但仍有可能是含馬兜鈴酸中藥導致腎臟損傷及其纖維化過程的毒性成分之一。 [7]

2011年,南京中醫藥大學張良等發表了用AA-I及AL-I做的動物對照實驗報告,結論是:AA-I及AL-I均能導致腎臟毒性,且AL-I的腎毒性作用強於AA-I。

綜合,馬兜鈴內酰胺對動物腎臟損傷的作用與馬兜鈴酸類似,甚至更強一些,這是因為更高比例的AL-I進入腎細胞並蓄積於細胞內在腎病過程中持續發揮毒性作用的原因。[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