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劉文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風箏》是中國當代作家劉文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風箏
古詩云:「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每年的春二月,萬物萌動,東風盪■,放風箏便成為人們所喜愛的傳統活動之一,為欣欣向榮的春天增添了無限樂趣。
這幾天風和日麗,在東興路綠色草坪上,便有了許多放風箏的孩子看着這些孩子,心情格外舒暢,禁不住憶起了童年和夥伴們放風箏,在田野里奔跑的情境。
記得小時候,每年開春,父親都會為我做幾隻風箏。父親找來竹子用刀把竹青那面削下來,用十字交叉法綑紮成一個風箏的輪廓,通常是三角形,也有五角型,八角型的。接着是糊紙蒙面,我用水彩筆在風箏上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最後是給風箏加上尾巴,在頂角和橫簽的兩端拴上風箏線,一隻風箏就算做好了。父親說,做風箏要掌握四大要領,體輕、平衡、對稱、風道。只有這樣,它才能在天上飛得又穩又高。父親細心,愛琢磨,做出的風箏總是那麼精緻和輕巧。
每年放風箏是我最大的快樂之一。在河灘空曠處,我一手舉着風箏,一手拿着線軸,一邊輕輕放線,一邊迎着風兒跑,等到風力適宜時,向空中輕輕一鬆手,風箏便循序漸進地愈飛愈高,惹來不少夥伴圍觀。也有的小夥伴跑回家拿出糊好的風箏,加入進來,各式各款的風箏先後飛上了天,宛如輕盈的蝶、活潑的鳥,色彩繽紛、活靈活現。我們評品着誰家的風箏最大,最漂亮,飛得最高,幼小的心靈充滿着極大的滿足和驕傲。
放風箏不只是兒童的專利,它是男女老少都喜歡的一項活動。「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鄭板橋《懷濰縣》詩中,風箏如雪,少女如花,在春天裡相映成趣,不僅讓人感覺到一種花團錦簇的熱鬧氣氛,還可以一窺當時濰縣人放風箏的壯觀場景。
史書記載,中國古代哲學家墨翟「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就是世界最早的風箏。風箏也與許多文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明末清初戲曲家李漁不但是一位放風箏的高手,而且還寫出了一部以風箏為題材的名劇《風箏誤》。劇中以風箏為姻緣的線索,通過巧合、誤會等手法編織情節,引出許多逗人發笑的喜劇效果。
如今,大地吐綠、百花盛開,又到了一年中放風箏的最好時光。邀三五好友,踏着春日美妙的節拍,在藍天下,放飛風箏,放飛我們的心情和夢想。
作者簡介
劉文波,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