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孟浩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圖片來自搜狐网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是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题赞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抒写了义公超尘脱俗、心洁如莲的美好品质。前两联描绘出禅房周围寂静、淡雅的环境,烘托了义公的潜心修禅、清心寡欲;颈联写天气变化时禅房的别样景观;尾联点明其品行高洁如莲花一尘不染,表达了诗人对义公纯洁心境的感叹与赞美。

原文

孟浩然〔唐代〕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译文

义公高僧安于禅房的寂静,将房子修在空寂的树林之中。

门外是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台阶前有众多深深的沟壑。

雨过天晴,夕阳斜照,树木的翠影映在禅院之中。

义公诵读《莲花经》,心里纯净清静,这才知道他的一尘不染的虔诚之心。

散译

义公在寂静的地方参禅,因而把屋宇建在深山老林中。

禅房外,孤峰耸立;台阶前,沟水清浅。

久雨初停,夕阳返照,绿树的阴影散落在幽暗的庭院中。

看到池中的莲花如此清纯洁净,我才明白义公的心境就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

赏析

  此词创作具体时间不详。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惟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义公为了“习禅寂”,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依空林”点出禅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转向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

  禅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开门正望见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台阶前便与一片深深的山谷相连。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会有一种断绝尘想的意绪,神往物外的志趣。而当雨过天晴之际,夕阳徐下时分,天宇方沐,山峦清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此刻,几缕未尽的雨丝拂来,一派空翠的水气飘落,禅房庭上,和润阴凉,人立其间,更见出风姿情采,方能体味义公的高超眼界和绝俗襟怀。

  描写至此,禅房山水环境的美妙,义公眼界襟怀的清高,都已到好处。然而实际上,中间二联只是描写赞美山水,无一字赞人。因此,诗人再用一笔点破,说明写景是写人,赞景以赞人。不过诗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语。“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青莲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谓菩萨“目如广大青莲花”(《法华妙音品》)。这两句的含意是说,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来修筑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这就点破了写景的用意,结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作为一首题赞诗,诗人深情赞美了一位虔诚的和尚,也有以寄托诗人自己的隐逸情怀。作为一首山水诗,诗人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写出了一帧诗意浓厚的山林晚晴图。空林一屋,远峰近壑,晚霞披洒,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风光闲适,别有一种生意,引人入胜,诗作至今仍为精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孟浩然漫游吴越时。佛教在唐代极为盛行,而唐代诗人和僧人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因此,许多诗人都有题赠寺院僧人的诗篇,这首诗即是作者游大禹寺义公禅房后的题赠之作。

简析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是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题赞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抒写了义公超尘脱俗、心洁如莲的美好品质。前两联描绘出禅房周围寂静、淡雅的环境,烘托了义公的潜心修禅、清心寡欲;颈联写天气变化时禅房的别样景观;尾联点明其品行高洁如莲花一尘不染,表达了诗人对义公纯洁心境的感叹与赞美。全诗以突出“清净”为主,由景清写到心净,笔致疏淡,意境清远,淡人心魄,用语明朗轻快,词采清雅秀丽。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