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频繁倒极电渗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频繁倒极电渗析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频繁倒极电渗析,简称EDR,它的出现是电渗析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大大推动了电渗析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它的应用领域。

简介

ED法是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交替排列于正负电极之间,并用特制的隔板将其隔开,组成除盐淡化和浓缩两个系统。当向隔室通人盐水后,在直流电场作用下,阳离子向负极迁移,并只能通过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向正极迁移,只能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而使淡室中的盐水被淡化,浓室中的盐水被浓缩。一般来说,淡水作为产水被回收利用,浓水作为废水排掉。

ED法由于结垢问题,因此发展速度缓慢,EDR的原理和ED法基本是相同的。只是在运行过程中,EDR每隔一定时间(一般为15~20min),正负电极极性相互倒换一次,因此称其为频繁倒极电渗析,它能自动清洗离子交换膜和电极表面形成的污垢,以确保离子交换膜效率的长期稳定性及淡水的水质和水量。

评价

EDR系统是由电渗析本体、整流器及自动倒极系统三部分组成的,其倒极程序如下:①转换直流电源电极的极性,使浓、淡室互换,离子流动反向进行;②转换进、出水阀门,使浓、淡室的供排水系统互换;③电极的极性转换后持续1~2min,将不合格淡水归入浓水系统,然后浓、淡水各行其路,恢复正常运行。

上述过程可使用电气程序自动控制柜及可控硅整流器实现自动化控制,勿需人员操作自动化运行。

电渗析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垢主要有三类:由电极反应和极化产生的主要是钙、镁的碳酸盐污垢;在浓水中因过饱和而慢慢析出的主要是钙、镁的碳酸盐结垢;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带电物质在膜表面的沉积物主要是有机物、胶体和微生物等。极化结垢大多发生在浓室的阴膜面上,也就是发生在阴膜的阳极面上,因为这里呈现碱性,存在着CaCO3沉淀的条件。电极倒换极性后,浓、淡室相应地发生变化,即原来的浓室变成淡室,原来的淡室变成浓室,原来的阴膜面上的沉积物逐渐溶解,而在阴膜的另一面上又逐渐沉淀起来。因为电极极性的频繁倒换,致使CaCO3垢物没有生成条件,并且具备自身清洗作用。对于硫酸盐结垢CaSO4,它并非由极化引起,而是由于浓水中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达到饱和乃至过饱和后所致,而且一旦析出,则很难再溶解。然而其晶核长大需要一定时间、在EDR运行中,由于电极极性不断发生变化,促使CaSO4在膜面上无法生成、起到了自身清洗作用。一些有机物、胶体、微生物,虽不是离子但一般带负电,所以在直流电场作用下,也要作定向迁移,但由于基团较大,不能透过膜而黏附在膜表面上,由于EDR作用,使其反复改变迁移方向,使之得不到黏附,最后随水流排出。这样就保证了膜的选择透过性和电极的导电性能,其脱盐率得到保证使出水水质稳定。同时由于电渗析器内部沉淀物的减少,保证了设备压力的稳定,从而也保证了设备的产水量稳定。[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