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頻婆娑羅王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頻婆娑羅王,佛陀帶領着一千多名弟子,住在竹林精舍里,這些弟子都以佛陀為中心,共同過着像漸漸形成的僧院生活。

原文

  佛陀帶領着眾弟子來到摩竭陀國的王舍城,該國的國王是頻婆娑羅王,昔日曾與佛陀約定,請他證悟後,要先來救度他。佛陀此行到王舍城,則是為了將已證悟之正覺真理,告訴救度頻婆娑羅王,以此來報答頻婆娑羅王當年曾想請他輔佐摩竭陀國的盛意。

  當佛陀即將到達王舍城時,頻婆娑羅王早已知道,自己帶着大臣眷屬們,先到王舍城外的竹林旁等候恭迎。

  頻婆娑羅王一行人看到佛陀時,都被佛陀莊嚴安詳的威儀所感動,他帶領群臣眷屬向佛頂禮,以表示內心誠摯的敬意。佛陀慈悲的微笑着,以答謝他們的歡迎,然後和頻婆娑羅王進城。

  到了王宮,佛陀向頻婆娑羅王說:「大王!分別以後,身體安好嗎?治民如意嗎?」。

  「佛陀!受您德光庇照,一切吉祥如意。有一個問題想請佛陀開示,就是在佛陀座旁的迦葉長老,他是我國最崇拜的修行者,他既年長又有威德盛名,為何願做佛陀的弟子,把事火的道具遺棄?我們都很想知道。」。

  佛陀看看迦葉,示意他來回答頻婆娑羅王的問話,因此,迦葉就回答說:「大王!對於你請示佛陀的這個問題,我很高興告訴你原因。除你以外,也有很多人對我的拜火信奉,我也想告訴他們。

  大王!佛陀實在是三界人天的導師,是四生有情①的慈父。像我年紀這麼大,還能作佛陀的弟子,真感到榮幸。我為何拋棄拜火而歸依佛陀?這是佛陀的悲、智感召。以前我以事火為功德,相信這精勤的苦行,可以生到天上享樂,但這並不能離開貪瞋痴的煩惱。就是生到天上享樂,也還是要恐懼老病死的痛苦。事火是為了求生,有生就有老病死,最後還是要受輪迴之苦。」。

  「大王!如果不是親見佛陀,我還以為拜火是最神聖的修行,自從聽到佛陀的開示後,我才知道拜火只會增長愚痴迷惑而別無益處。我為了正覺真理,所以捨棄拜火的苦行而歸依在佛陀座下,我的弟子們也和我一樣想法。至此,我才真正的有所依止。」。

  聽完迦葉的真誠之言,頻婆娑羅王嘖嘖稱讚地對佛陀說:「佛陀!我聽到迦葉的敘述,我也和他一樣的感到榮幸,今日能遇到佛陀。祈請佛陀讓隱者使其顯,迷者使其覺,闇者使其光,盲者使其明。現在就為我們講些法語,好使大家思惟醒悟吧!」。

  佛陀慈悲地說着:「大王!我就說點關於我們自身的真相給大家聽聽。人為何會有生死?這就是因為們身體上的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切活動作用對一切法②生起分別(不平等)執着,而顛倒妄認無常為有(恆常),不知我們自身的真相-無常。

  大王!你知道人的欲望、肉體、心都是生滅不能常住的。假如你知道一切法是無常的,不安的,虛幻的,那就沒有『我』的迷妄,沒有『我所有』的束縛。明白『我』是無常的,『我所有』是虛假的,沒有『我』和『我所有』就不會生苦而受束縛。知道這一點,就是清涼解脫。」。

  佛陀從他大智覺海中流露出的法語,是他認識自己,認識宇宙的真實之言,頻婆娑羅王聽到這裡還是不大了解,他問着佛陀說:「佛陀!你說沒有我,那麼果報是由誰來受?」。「大王!果報還是由眾生自己來受,只是所受的果報也是如幻的。

  大王!你應該為自己的幸福打算?還是應該為人民的幸福打算呢?你應該為自己的不幸着想?還是應該為人民的不幸着想呢?究竟怎樣才是大王應想的呢?你要知道:當我們的心與境相遇的時候,這只是空與緣起的聚合。好比兩石相碰所發出的火花,火花是石頭的東西嗎?還是誰的東西?

  人間在還沒有生我以前,就已經有我呢?還是死後有我?睡時是我?還是醒來是我?心裡沒有掛礙是?還是身體上有壞滅是我?所以仔細思惟這個時,就同於那瞬息的火花,『我』沒有所作,也無作『我』的主宰,一切只是在隨自業③流轉而已。

  大王!貪瞋痴的無明,都是起源於這個我,但要離開我執,並非易事,不離我執則又是愚痴顛倒的。忘了我而只為一切眾生,再忘了我及一切眾生而進入無執着心的領域,把心擴大與宇宙同體時,那就是『我』進入涅盤之時,這才是生命本來的實相,這才沒有生死。」。

  佛陀講到這裡,頻婆娑羅王和一切聽眾都內心清涼而非常歡喜地歸依了佛陀。

  頻婆娑羅王為了報答佛恩,想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林上,建造一座精舍贈送佛陀。有一天他向佛陀說:「佛陀!請您不要再遠遊了,我想在迦蘭陀竹林建一座精舍,供養給佛陀為長期安住和說法的道場,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常親近座前,聽聞正法。願佛陀慈悲接受!」於是佛陀隨順其美意地接受。頻婆娑羅王當即傳下敕令,命大臣迅速地在迦蘭陀竹林為佛陀建築一座精舍,這就是竹林精舍。到此,佛陀的行腳才有了駐錫之所。

  佛陀帶領着一千多名弟子,住在竹林精舍里,這些弟子都以佛陀為中心,共同過着像漸漸形成的僧院生活。在佛陀還未到王舍城來以前,已有很多歸依佛陀的弟子,他們奉了佛陀的慈命弘法在各方,這時也都陸續歸來。從此,佛陀的弘化事業,在竹林精舍迅速地展開,舍利弗與目犍連都是在這段期間歸依佛陀的。

注釋

  ①四生指三界六道有情產生之四種類別,即:

  ⑴卵生,由卵殼出生者,如雞、蛇、魚、蟻等。

  ⑵胎生,從母胎而出生者,如人、象、牛、豬等。

  ⑶濕生,又作因緣生、寒熱和合生,即由糞聚、注道、穢廁、腐肉、叢草等潤濕氣所產生者,如蚊蚰、蠓蚋、麻生蟲等。

  ⑷化生,即無所託而忽有,如諸天、地獄之有情,皆由其過去之業力而化生。以上四生,以化生之眾為最多。

  此外,四生亦泛指一切之有情眾生。

  ②法可類別為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二義。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體的自性不改變;軌生物解,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據。就任持自性之意義而言,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就軌生物解之意義而言,法乃指認識之標準、規範、法則、真理等。

  於色法、心法等一切諸法言之,法系指所有之存在,通於一切。

  ③業為造作之義,即行為、意識等身心活動。若與因果關係結合,則指由過去行為延續下來所形成之力量。一般而言,業分身、語、意等三業。[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