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面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面鱼,是中国北方一带的常见面食。根据其做法和形态,主要有两大类:西北面鱼和华北面鱼。在西北地区,尤其是山西甘肃等地,面鱼是夏天常见的传统特色面食,某些地方(如天水)的方言里又称为“锅走(方言里蝌蚪的发音)、面疙瘩”,形状似小鱼或蝌蚪。

华北面鱼分布于中原、华北东北山东等地区。多以小麦面粉或杂粮面粉为原料,以外形获名,制作方法为油炸或蒸制。有多种不同形状,包括不同的小动物如鱼类,俗称面鱼。

简介编辑

面鱼有两种,而且差别很大。

西北面鱼

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夏天常见的传统特色面食,在某些地方(如天水)的方言里又称为“锅走(方言里蝌蚪的发音)、面疙瘩”,形状似小鱼或蝌蚪,其做法类似华北东北地区的“疙瘩汤”。

华北面鱼

华北、中原、东北以及山东(胶东地区为主)等地区的一种油炸面食。有多种不同形状,包括不同的小动物,如鱼类,俗称面鱼 。[1]

做法

西北面鱼

小麦面粉放入加适量碱面,加水搅拌揉成较硬的面团,在较大的锅或者瓷盆中加水将面团洗成面浆,最后剩下纤维状的东西,将洗好的面浆倒入锅中,熬煮至稠糊状,将“井”字架搁在盛有凉清水的盆子或锅上面,中间放上底部有均匀圆孔的漏盆(也可以拿孔较大的漏勺代替),用大勺子将熬好的稠糊装物舀到漏盆里面,用勺子在漏盆中边滑动挤压让其通过圆孔,落入清水中,将醋或者浆水炝一下,炒一些小菜,准备好蒜泥,辣子,待面鱼冷却后,用漏勺捞起,涳掉里面的水,倒入碗中,加上各种准备好的配料即可。

华北面鱼

用面粉捏成一些特别的形状,包括一些小动物,有时候使用木质的模具制作,包括鸽子、狮子以及鱼的形状,然后放到蒸笼里蒸熟,放冷,着色加彩,描线点睛。经过艺术处理的面鱼,色彩艳丽,栩栩如生了。在着色加工的基础上,再用文火烘干,便可将面鱼当工艺品收藏了。经过加工的面鱼,或赠送亲朋,或赠送好友,或给家人外出时作干粮,尽管用途不一,但已经成为一种工艺品了。在有些地区,采用油炸的方法制作面鱼 。[2]

节日纪念

捏面鱼,过去在五寨县内是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才捏的。相传这是由于在元代时,为了反对元代统治者残暴统治,群众自发地拿捏面鱼传递消息,借传送面鱼,到农历八月十五起事,完成杀鞑子的任务。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谚:“七月十五送面鱼,八月十五杀鞑子。” 如今的农历七月十五,已成为五寨县民间面捏、面塑的展览日,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中极有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内探亲、访友,互相赠送面捏珍品,互相比试面捏技巧、面捏工艺,已成为普通风俗。捏面鱼,有着吉庆的含意。五寨县地处黄河东岸,捏面制鱼形,有着“鲤鱼跳龙门”、逢凶化吉、百事通达的含义 。

新的含义

如今的七月十五,还有着新麦归仓、欢庆丰收、品尝新麦的含意在内。在五寨县的乡下,农民们磨出上等的白面面粉,各家互相邀请村中邻里、大闺女、巧媳妇,在家中捏面鱼。 时代不同了,七月十五也就不光是捏面鱼儿。如今,除去捏各种各样的面鱼:鲤鱼、鲢鱼、鲫鱼、草鱼外,开始捏制其它类型的面捏制品。如今的面鱼,大小不一,最大的可以达到一个面鱼要用二至三斤发起的白面提制一个成品,而最小的,也有象小指那样的金鱼 。

地域特色

在五寨县境内,农历七月十五送面鱼还有些讲究,那就是这一日内提篮的、挑担的、抬盒子的、骑驴的,东来西去,南来北往,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送面鱼高潮。更有甚者,如今面鱼造型,已经发展到捏小摩托车、小汽车、大象、斑马、海豹等多种品种

地方习俗

在山东省费县,有一古老的习俗,就是每逢农历闰年,结了婚的闺女,要在闰月里蒸一对面鱼,送到娘家。过去,费县是个穷地方,人们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寅吃卯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老百姓过日子大都按农历计算,赶上闰年便会多出一个月,闺女担心年一长,娘家人会断炊挨饿,就会专门抽出时间,蒸出一对面鱼,赶忙送去。“鱼”和“余”谐音,闺女当然也希望娘家的日子过得富足有余,以图吉利。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不过也有了一些演变。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天天都能吃上面食,大都不送面鱼了,而改为送货真价实、活蹦乱跳的真鱼。这一习俗,不仅让做女儿的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还能了却父母对女儿的思念之情,真是一举两得,值得发扬光大。

视频

面鱼的制作方法,做法简单,一学就会,一次吃3碗都不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