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青白釉 |
青白釉,瓷器的一種,俗稱影青釉,是一種釉色介於青白二者之間的瓷器,是北宋年間由景德鎮當地工匠製作的。
元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雞頭壺,明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蓮花口燈盞,清代著名的青白釉是乾隆年間的青白釉纏枝蓮大罐。成色原理是以含鐵量很低的氧化鐵為着色元素。
簡介
青白釉民窯與官窯瓷器之間,在同一時代所表現出來的品種、造型、質量方面,尚有較大的差距。
外澀胎內印花的瓷器,按常理為半成品;外面的澀胎上應施以低溫釉或加彩。在窯址遺存中見到方可理解為殘次品,予以廢棄;但在運河之畔的古城揚州出土,無法解釋。
南宋 青白釉葵口瓶
模印這種裝飾技法在宋元時期廣泛使用,明初當不例外。從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美國、日本、英國等收藏的各種釉色,各種器型的所謂花來看"二色釉"印,紋飾精緻清晰,絕大多數為雲龍紋,有這種紋飾,眾家都一致認同為洪武官窯器,那麼是否存在花卉紋飾或其他品種。
從器型的製作上看,像這種精湛的製作技藝,能否認定為洪武官窯器物。
永樂官窯生產青白釉瓷器,在寂園叟的《陶雅》一書有所記載:"永樂影青脫胎碗,最為可貴。……永樂窯有一素碗,儼露瓷骨,以質薄如紙,而內有影青雕花者為上品。"說明永樂仿宋元青花釉較成功。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白釉暗刻花纏枝蓮紋碗,胎質細膩,釉面肥潤,色呈淡青,暗花紋飾隱約之間,顯得幽雅恬靜。由於永樂青白釉瓷器製作精美,以至於對明代乃至青代官窯製品,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評價
青白釉以含鐵量很低的氧化鐵為着色元素,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鎮窯始燒,胎質潔白細膩,刻、印暗花。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瓷窯亦都有燒制,形成南方"青白瓷系"。
青白釉貼塑雜寶大梅瓶
青白釉為南方瓷系燒造的品種,是利用釉內少量鐵成分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介於青、白釉之間的瓷器新品種,其典型產品胎薄、釉潤,光照見影,俗稱"影青",主要產地在江西景德鎮、吉安、南豐及福建、雲南、廣西、廣東、安徽、浙江等地,其中尤以景德鎮產品為佳。
明代景德鎮民窯顏色釉瓷器與官窯顏色釉瓷器一樣,是在繼承元代顏色釉瓷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比之下,明代瓷器無論從製作工藝,造型的優美程度,以及釉色品種的色彩上,明顯比元代要豐富的多。遺憾的是,由於上述原因,民窯瓷器的發展,受到來自各方面情況的制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