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變量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隱變量理論(hidden variable theory)又稱隱變數理論,是由物理學家質疑量子力學完備性而提出的替代理論。(它以"反對隨機性,回歸因果律"這個思想為指導,經德布羅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玻姆(David Joseph Bohm)、貝爾(John Stewart Bell),等眾多科學家的發展,目的是試圖讓量子力學回歸經典物理)
歷史上隨着量子力學的發展,而提出了海森堡不確定原理等限制,一別於經典物理,諸如位置與動量等無法同時精準測出其值;此外關於粒子位置等特性由概率密度描述所取代。一些物理學家例如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並未完整地描述物理系統的狀態,亦即質疑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因此量子力學的背後應該隱藏了一個尚未發現的理論,可以完整解釋物理系統所有可觀測量的演化行為,而避免掉任何不確定性或隨機性。
歷史上愛因斯坦是隱變量理論的主要倡導者,出於對標準量子力學詮釋的概率性解釋的不滿。 他曾說:"我相信上帝不擲骰子。"
1935年,愛因斯坦(Einstein)與波多爾斯基(Poldosky)、羅森(Rosen)共同提出的EPR佯謬(以姓氏字首為縮寫)試圖對哥本哈根詮釋做出挑戰,論文中指出"實在性元素"(即隱變量)應該加入量子力學中,俾使在量子糾纏現象中不會出現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在提出後,這樣的爭辯仍停留在物理哲學的範疇,直到約翰·貝爾提出貝爾定理方得區分兩者差異。透過實驗證實:一定類型的局域隱變量理論與實驗結果不相符,包括EPR佯謬中提出的詮釋版本。非局域(廣域)的隱變量理論最知名者為德布羅意-玻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