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我说山西风光好(陈宏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我说山西风光好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陈我说山西风光好》中国当代作家陈宏志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陈我说山西风光好

旅游大巴,车轮滚动着歌声,向山西进发。

山西,厚实的历史沉淀,在张扬着时代的风光。

山西的地理条件,在造化着这里的经济,这里的人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也。

山西,呈平形四边形,南北长,东西宽,长约是宽的两倍。东边为太行山脉,西为吕梁山脉,中间一线,多为高地平原,故山多田地少,全省百分之八十为山地,地理条件,让农业退居二线,古老的山西只有贫寒。

山西的地下矿藏,占居绝对优势,特别是煤炭,列国家之首,大同称为国之煤都,山西的工业,拓宽了山西人的就业渠道。

闲置人员,走南闯北,凿开了金融渠道。山西为晋,晋商走满天下,山西的钱庄,票号,布满全国,于是,造就出了不少的庄园大院,如乔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师家大院……星罗棋布的庄园大院,都是晋商的标帜。

有血有肉,独具精气神的山西人,延绵着历史,拓宽着未来,发展着独具特色的旅游业。

古城说史,古迹话今

众多的古城池,是历史的沉淀物。

集民而居,垒石为城,一座城池,就是一个集中的居民点。开始有石城木城,后来发展到筑土围城。开河取土,水可护城。古老的山西,战事频繁,兵匪猖獗,城可护民。城,乃政治与经济之中心,城民之安全居所是也。

前往山西的第一个夜晚,平遥古城便接纳了我们。

平遥古城,住于晋中平遥县,始建于周宣王时期,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年(1370年)扩建,现较为完好地保留明清时期的基本风貌。

平遥古城,以南大街为主轴线,以街的市楼为至高点,城隍,衙署择高而立,一东一西,对称分布,表达了封建统治者“人神共治”的愿望。全城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小巷道,经纬交织,主次分明。

市井商铺林立,店面相连,古民宅鳞次栉比,院落重重,宅院建筑中轴强烈,对称严谨,从房舍的配置上体现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

下午四时许,电瓶车将我们送进了城内,下榻于一家私人旅馆,那是一家平房建筑,旅馆内清雅别致,幽香整洁,预感着一种美的享受,设想着有一夜的好梦。

安顿就绪后,邀同行者前去一览平城,友人言之休息,然他的扫兴灭不了我的渴求,便独自一人前去观城。左曲右拐找到了城门,无奈,身份证不在身上,不能上城,只有于城内观光。

那是四条大街中的其中一条,从北门一线贯穿南门,中间穿过交叉通达的四维楼,这是城的中轴点。

街道两边几乎尽一色的铺面,也有少许作坊,货物具全,琳琅满目,街上行人,挨肩接踵。

古老的铺面,时代气息,一位六旬老者,着明清时装,坐在店外,摇着文明纸扇,装璜着古老的气息。于是,我抢拍了第一张照片,照片里泛着平遥的古香。

夜幕降临,华灯焕彩,店面奇特,霓虹独异,都在装显着各自的货色。踏着四平路,满目都是春。在车上时,导游早就说过,到平遥,关键看晚景,此时,证实了导游所言是真。

那一夜,做了一个好梦,梦见自己驾着豪华香车,观光于四条大街,缓行于八条小街,穿插于七十二条巷道,行看行看,竟不知归路,醒来,惊出一身香汗。

大同古城,北魏帝都,明清重镇,巍峨壮美的古城墙,碧波荡漾的古城河,美丽惬意的带状公园与古城内古韵幽长,风格迴异的寺庙教堂,阁楼牌坊,四合院落,交相辉映,展示着大同古城的特色。

忻州古城,住于忻州市,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距今1800多年的历史,离曹丕称帝只距六年,山西的第二大古城,人气不输平遥古城。说是古城,大部分是现代建筑,老城和新城有机衔接,样貌是新潮的。

忻州古城,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三关晋北锁钥。唯一横跨山西东西的城市,连接两大山脉,即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

忻州古城的山西小吃,体现了本地生产的状貌。忻州,杂粮之乡,杂粮小吃,花样众多,色香钻鼻贯目,令人望而生馋。

还有那现代派的太原古城楼,登高一望,流光溢彩,旷野阔达,甚是气派。

…… 众多的古城池,争相入眼,然难得一一相见,只有馋向诸城。

一座古城,便是一部历史,众多的城池都在述说着山西的古代文明,它们是山西的活化石。 三窟为首,云冈竞艺

去过敦煌的莫高窟,也观览了河南的龙门石窟,与山西的云冈石窟,则相形见拙。敦煌的莫高窟,以彩绘见长,“飞天”彩绘,艺术飞天,然雕刻之技,则逊于云冈;洛阳的龙门石窟,雕刻圆熟,虽始建于北魏,至唐胜出,佛像面壁,少有幕墙遮隔。只有山西云冈石窟,彩绘夺目,雕刻圆熟,筑楼布幕,夺二者之长,气势恢宏,灵光毕现,传承着古老的艺术文化。

云冈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乡,大同市西约16公里处,其窟是北魏王朝初期开凿的大型石窟,比敦煌石窟晚近百年,比龙门窟早35年,石窟开凿在武周山的石崖上,武周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为云冈石窟。武周山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祈求神灵保佑江山社稷,故开凿石窟,创建寺院。云冈石窟依山开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分为东、中、西三区,东部四窟,中部九窟,西部三十二窟,共计一千一百龛。

北魏开凿石窟,从公元460年开始,至524年结束,约有70年的开凿历史。

云冈石窟,最大的为第三窟,崖面高25米,宽50米,前后室分两层,上座左右两侧名雕一塔,中部凿方形窖室,主像为弥勒菩萨,壁面雕满千佛。后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属北魏时期雕凿,高约10米左右的三尊大佛,属唐代作品,分别为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第六窟是云冈石窟中以精巧著称的一窟,称第一伟窟……

第九至十三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绘,彩绘后的五个洞窟,异常华丽,五彩斑斓,称为“五彩洞”…… 云冈石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枚活化石,记录着北魏王朝的兴盛历史。彰显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美哉,古代皇权的构思,美哉,古代不朽的艺术文化。 两省提壶,涛鸣天下

天下只有一个壶口瀑布,然,两省共享之。

山西与陕西相邻,黄河便成了省界线,黄河的壶口,也就成了两省共享的自然景观。

几年前,畅游西北时,认识了陕西的黄河壶口瀑布,那时的它,它可恃狂不羁,如脱缰野马,渲泻奔腾。“风在吼,浪在吼,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浪涛扬着歌曲,直泻而下,何等壮观的壶口瀑布,那是中华民族的交响乐。

从陕西入壶口观瀑布,直接入围,直观其貌,瀑布就在眼前,狂涛就在脚下,浪花溅润衣服,水雾笼发聊面,奔腾的狂澜撮入壶口,争泻而下:咬着石,溅着沙,气势如雷庭,扬涛如撒花,多壮观的壶口瀑布,那何止是瀑布,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坚强不屈,激扬奋进的民族精神。

此次入壶口,从山西入,入景区的中巴车,在蜿蜒的黄河岸边行驶,从车上看去,黄河,如同一条黄色的小溪,心里想道:这就是母亲河吗?不是吧,这哪能孕育壶口瀑布,正想提出质疑,前车已进入景区,眼前已作出了答案。

入景区,九曲回环,沿着一条木制小道,进入黄河,黄河?那是一条干河,偶尔看到断流的水滩,一泓一泓的。再向前,有一架平缓的木拱桥,油光发亮的。过了拱桥,便是河边浅滩,有泥,有沙,有石,并没有看到咆哮的黄河水。

忽而发现,百米外,有很多的游人拉成一条线,近了,这些人在狂欢,在跳跃,在捕捉他们的情趣,在喧嚣他们的梦。人群的头顶,腾着雾,飞着霞,挂着虹,好生气派,着实壮观。明白了,在人群的足下,便是黄河,便是我们所面及的壶口瀑布。

我加快了步伐,溶入了那些狂欢的人群,拨开了手机镜头,收录着这壮美的画面。

上游,一大片平缓的河水,好宽阔的水面,随之,两山撮拢,河水孕育着涛势,蓄着千钧之力,注入壶口,汇成狂澜,争先恐后,直泻而下。此乃一幅壮阔的水墨丹青,多像徐悲鸿的八骏腾图。狂涛直下,腾着水,咬着石,溅着水星,驾着白雾,长虹饮涧,狮吼龙吟。涛入深壑,帘瀑翻飞。这就是壶口瀑布的写实镜头。

从山西观壶口瀑布,有寻幽激目之美。

故有感言之:同一景观,观景的角度不同,其景的属性也就不同;观景者的心态不同,其景的意向就有异了。是言之以勉。

美哉,黄河壶口瀑布。

五岳齐名,五台独尊

欣登东岳泰山,独攀西岳华山,遥观南岳衡山,如今,步履北岳恒山五岳者,唯中岳嵩山未曾晤面。

山之挺拔,山之险峻,山之幽远,山之缠绵,各显其美。美在观山者的心态,美在物化闲情。 入北岳恒山,奇观悬空寺,醒人眼目。

恒山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又名玄空寺,距大同六十五公里,是我国仅存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壁间。

恒山悬空寺始建于1500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筑了悬空寺。

列队进入悬空寺,上寺梯级狭窄,只容单人行走,殿宇均切崖而建,依崖叠层建筑,皆为木质结构,底部均为木柱支撑,分为三个层次连为一体,柱梁椽檐,漆色鲜丽,庙宇宏敝,建筑巍峨,悬空飞架,古朴壮观,悬空寺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精品杰作,是智慧的集成。

恒山脚下,透壁流泉,清水潺游,注入渠沟,深潭蓄湜,倒映青帘。路转九折,曲径通幽。

“导游,上山的路,从这里起步吗?”

“对不起,你们这次没有上恒山的项目,马上前往五台山……”

我好大的失望,优美的恒山,只好擦肩而过了。

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树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数建寺院,历朝皇帝前来参拜。

五台山,寺庙众多,乃佛教的集大成,在唐代,佛教备爱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奉,朝野都尊崇文殊菩萨,五台山空前隆威。

文殊寺,游人,僧人,佛教信徒熙熙攘攘,我紧跟着导游,了解着文殊菩萨:文殊,在梵文中,是“具有妙智慧”。他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征,最重要的是他的智慧和见解。文殊菩萨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和迷惑,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各种错误的想法和观念,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怪不得人们都信奉文殊菩萨。

我们一行,边听导游的讲解,边虔诚朝拜,以示对文殊菩萨的尊崇。

出了文殊寺,寺侧有座圓圆的白塔,远远望去,有点倾斜状貌,导游也讲了白塔的故事……

五台山的植被,很是奇特,虽说地处北方,却有南方的境界。五台山,所见到的群山,尽一色的蓊翠葱郁,导游说:“这大片大片的绿色,都是生命的象征,有的是自然的杰作,有的是人工植被,可见,可见神灵的福祉,国家的重视,都赋予这一片生命之色。”

五台山,胜景难忘,信念难灭,正如五台山师傅所言:“人,这一辈子,一定要来趟五台山,一方净土,三柱清香,愿所愿皆所求,三分求,七分修,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晋祠流韵,大院遗香

晋祠公园,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

也许会有人认为,山西就是黄土高坡,灰头土面。非也!就晋祠公园而言,它便有着江南的韵味,其安排布局,巧妙绝伦,亭台轩榭,古色古香。

该公园,坐落于太原悬瓮山下,靠山依水,远离城市的喧嚣,环境十分幽雅。

沿着琉璃瓦两层歇顶式牌坊而入,匾额上写着“晋祠胜境”四个醒目大字,此字据说是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于1984年亲笔所书。

入晋祠,沿清浅水渠边镶嵌的石块平道而上。渠水清澈见底,据说是难老泉流出。人们有规律地沿渠左而上,我不甘群序,便往其右。果不其然,又是一幅胜境:游客的队伍倒映在水渠的碧波上,人的走动,水的涟漪,白云的飘忽,好似一列行于天宫的卫队……真是美不胜收,这一幕欢畅地进入了我的手机。

往前走,是四尊铁人塑像,形像逼真奇特,这里有一段宋朝的故事……再往前,便是圣母殿,殿侧有一棵周朝柏树,那是晋祠的一绝。殿前有一沼池,其上架着桥梁,这就是著名的鱼沼飞梁,是一架古老的立交桥建筑。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属主要建筑。坐西朝东,住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侍姜子牙之女,周武王之妻,周成王之母邑姜所建,扩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崇宁元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其殿宽阔高大,古香流韵。

圣母殿右侧不远处便是难老泉,难老泉是晋祠的三绝之一,另有周柏唐槐,宋代侍女彩绘图像。

难老泉之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这是大自然的赐予。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水温长年保持17度,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水萍浓绿如玉,四季长青,唐代大诗人李白贊道:“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是故“晋阳第一泉”之说。

难老泉亭,建筑于北齐天宝年间,明嘉靖年间重建,其亭综合南方和北方的建筑特点,造形奇特,呈八方攒尖顶斗拱昂嘴做法。“难老”字匾是书法家傅山所书,“晋阳第一泉”是刘汇所写,还有清代宁鹏年为泉亭作联:“昼夜不舍,天地同流。”

泉之难老,亭之综艺,泉亭组合,形成了一块完美的璞玉。是故晋祠的一绝。

园景连绵,奇妙毕现,瓦檐上的珍禽兽首,影壁上的牡丹花卉,古拙不失精细,沧桑乃见本色。园院建筑,古朴厚重,亭台楼谢,布局合理,回廊飞檐,钓心斗角,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自有晋祠后,历朝历代的达官贵人,都想享有晋祠一寓,以福祉一生。

导游引领着我们来到了唐园,晋阳是唐朝的发祥地,唐园是晋祠的园中之园,其貌其形,单檐歇山顶,东南北向有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连半弧廊,北接曲廊,点缀飞龙阁,长守厅,流珠楼,御井亭……门前有对铁狮子,铸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据说,铸造这对狮子的功德主,化缘人均为女性,这,也许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龙兴晋阳群雕,是为李世民及功臣的塑像群,雕塑于2003年,讲述了李世民的戎马一生,展示了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勣,前面为尉迟敬德,最北侧两位,前为魏征,后为马周。雕像栩栩如生,与真人无异,是为晋祠的一尊极品。

晋祠,古老的园林,其古老以树为证,也就是说,从晋祠的另一绝,周柏唐槐中标出。周柏,位于圣母殿的北侧,周朝种植的柏树,距今己有2800多年的历史,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唐槐,位于水镜台前,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还有诸多的古老树木,都在叙说晋祠的历史。陈毅元帅种植的两株白杨树,现已参入云表,彰显着元帅刚正挺拔的性格。

晋祠,北方古老而秀美的园林。

带着晋祠的余兴,又欣然进入了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是晋商乔府的杰作,其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走进大院,如入迷宫,众多的陈列品,让人眼花缭乱,珍贵的物件,据说有五千多件,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民俗,陈列有:农俗,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设立有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便是晋商的一份精华,便是一部山西晋商的发展史,从而彰显晋商在历史上的贡献。

山西众多的“大院”,都在述说着山西的艰辛与繁华。

晋商,走出三晋,步入全国,通达世界,他们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大清发展的精华。今天的一带一路,又是何等的重要,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强大了的中国,将会更加强大。 美的传承,寻根问脉

前往山西第一站,便是洪洞大槐树。那里,有美的传承,有美的灵光。

洪洞大槐树,曾经传颂着一段凄美的故事,那是一段历史,一段真实的历史。

元朝,“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元朝,经历了89个春秋,和平的环境,也只不过五十多年,其后的二十多年,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脬遍野,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红巾军持续十余年,争城夺地之战,时有发生。战争有灭绝人寰的罪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方国珍、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张士成,纷纷竭杆而起,举起反元大旗。拔其地,屠其城,死伤无数。天灾人祸,十室九空,中原地区炊烟埋灶者少。

朱元璋夺得了天下,立朝为明,大明天子,为了巩固政权,洪武年间,进行了十八次移民。

山河表里的山西,在元朝统治的荫护下,人丁兴旺,洪洞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洪洞城北二华里处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僧众,香客不断。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代槐树,老鸹于树上构窝筑巢。明朝官府,在寺旁边的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事宜……

“凡不愿移居之民,均到大槐树下集中。”老百姓满以为是真言,拖男带女,来到树下。忽一队官军拢来,团团围住村民,将这些村民强行移居外地。防止逃跑,将绳索列队连接捆绑,连大小便都受到制约,只有解开了手,才能方便。于是,出现了今天的“解手”一词。

从洪武到永乐十五年间屡移山西居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六百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以及海内外。

这一段凄美的历史,时值当时,离开故土,移民异域,那是何等的凄凉,望着大槐树,望着老鸹窝,就念起故乡情缘……

现在,汉槐不复存在;二代槐树,只有干,没有了枝叶;三代槐树,枝繁叶茂,如日中天。两场表演,再现了历史的真实。

故土如同胎记,深嵌在国人的肌肤上,不管光阴之波多么强劲,总也不能将故乡从游子记忆的深土中拔出,古槐树已逾六百年,当初的移民,及其后代,早已有了他们诸多的故乡。虽然,移民的哭声早已烟消云散,眼泪早已化着新的悲欢。但古槐移民历史记忆的磷光,仍穿越悠邈的时空,在辽阔的宇宙中忽明忽灭地闪烁。第三代古槐树,枝繁叶茂,在祖国大地上繁行着移民的后裔。

洪洞大槐树,那就是移民的“根”。

“人说山西好风光,”我说山西风光好。这是一句写实的颂词。正是有着诸多的历史沉淀,才泛出无尽的馨香。发展中的中国,无限壮美;发展中的山西,将奉献着诸多的元素,装点着大美中国。[1]

作者简介

陈宏志,湖北大冶,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