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明 (化学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陈小明 |
中文名: 陈小明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广东省揭阳市 出生日期: 1961年10月5日 毕业院校: 香港中文大学 职 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陈小明 (1961年10月5日 - )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市,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主任。 陈小明于1983年从中山大学化学系毕业;1986年获得中山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山大学工作;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7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2006年担任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陈小明主要从事配合物超分子化学与晶体工程领域的研究。[1]
人物经历
1961年10月5日,陈小明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市。 1977年,通过考试,进入附近渔湖中学就读。 1978年,参加高考,因填报志愿不合理落榜,“没填服从分配”。 1983年,从中山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6年,从中山大学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86年—1989年,在中山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工作,历任助教、讲师。 1992年,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导师麦松威教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92年7月,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曾担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1993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 1994年12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7月,被遴选为无机化学的博士生导师。 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7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 2000年—2004年,担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6年,担任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10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同年,加入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团队,建立广东省巨轮股份化学材料与技术院士工作站。 科研综述 陈小明发展了配位聚合物的可控组装和结构调控方法,开展了动态变化和多功能等微孔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发展了溶剂热原位金属/配体反应方法,发现了十多种金属诱导有机反应,将有关的原位反应方法应用于微孔结构配位聚合物的可控组装,促进了“溶剂热原位金属/配体反应”在杂环有机化合物合成方面的应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4月,陈小明先后在包括《科学(Science)》《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50多篇;SCI引用次数累计超过3万7千次,H指数102。连续5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用化学家名录(2014-2018年)。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6月中山大学网站显示,陈小明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陈小明认为,要在科技方面出成果,需要忍受得了孤独,长时间持之以恒地去做;同时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需要勤学苦练;此外,还要有浓厚的兴趣。 陈小明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坚持“从细、从严、从实”,鼓励学生立志高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和创新实践能力。他坚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自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把学术前沿动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讲授课程 陈小明主要讲授《现代无机化学》和《单晶结构分析》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 编写教材 陈小明与蔡继文博士合作编写教材《单晶结构分析原理与实践》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9月第一版,2007年8月第二版。 指导学生 2001年,陈小明指导博士生童明良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指导博士生程小宁的学位论文《系列羧酸配合物磁构关系研究及动态磁体构筑》被提名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陈小明在化学研究领域为发展中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评) 陈小明在国际功能配位化学与晶体工程领域中做出杰出成绩,已形成重要学术影响,他已成为相关领域国际上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化学家之一。(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推荐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