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陈剑平 | |
---|---|
陈剑平 | |
出生 |
1963年4月 浙江宁波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植物病理学专家 |
陈剑平
男,1963年4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植物病理学专家,1995年获英国邓迪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乌克兰国家农业大学荣誉博士,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现任农业部植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植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毒病防控岗位科学家,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早年经历
长期从事植物病毒基础和应用研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英国学习期间,就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禾谷多黏菌传播植物病毒的直接证据,提示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缺失突变分子机理及其突变体不由禾谷多黏菌传播的生物学特性。
1995年,他获得英国邓迪大学植物病毒学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归国事农。他建立马铃薯Y病毒属等8个植物病毒属特异性通用快速检测技术,为占全球大约35%的植物病毒快速检测和鉴定提供了关键技术。他鉴定植物病毒63种,发现新种13种,为全面认识我国植物病毒种类提供了丰富资料。他阐明5种粮食作物重要病毒病发生规律,建立综合防治技术在国内病区的大面积应用,对病害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不仅继续开展植物病毒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还在宏观农业战略层面,为破解我国"三农"发展的短板进行探索与实践。
个人履历
1985年7月浙江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分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室工作,1989年7月特例晋升助理研究员,1991年7月特例晋升副研究员,1993年3月特批晋升研究员。1989年至1990年11月在英国洛桑试验站进行合作研究,1992年11月至1995年12月赴苏格兰作物研究所开展合作与攻读博士,并于1995年10月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
20年来,一直从事植物病毒和病毒病防治研究,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和欧共体等30个科研项目,首次揭示禾谷多黏菌与其传播病毒内在关系,系统研究了植物病毒缺失突变及其生物学特性,并在水稻和小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病毒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介体真菌及传毒特性、抗源筛选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鉴定了54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病毒,发现12个新种,开展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和系统进化研究,和有关单位合作,开展重要粮食作物病毒病综合防治工作,挽回巨大经济损失。出版专著3部(合计421.7万字)、论文集1册、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218篇(SCI收录97篇),专利5项,获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
职务职称
1.中国工程院院士
2.院长、研究员、首席专家(A类)
3.英国丹迪大学植物病毒学博士
4.浙江省植物病毒重点实验室主任
5.农业部动植物病毒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6.首批浙江省特级专家
7.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术兼职
1.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2. 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3. 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4.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5.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
6.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
7. 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
8.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9. 农作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0.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11. 英国国际园艺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
12. 浙江省科协副主席
13.农业部种植业专家指导组顾问
相关视频
人大代表陈剑平表示建设美丽乡村要"内外兼修"
科研成果
1.禾谷多黏菌介体与其传播的植物病毒内在关系研究真菌传植物病毒是一类研究难度大、危害重的世界性病害,阐明真菌介体与其传播病毒内在关系,是建立真菌传植物病毒防治新体系的基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研究但均未有实质性进展。他于80年代末在继承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建立了禾谷多黏菌砂培体系,搞清该菌生态、传毒和侵染潜力等特性,进而改正了菌体包埋和切片技术,通过上万个菌体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率先在该菌体内发现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和大麦黄花叶病毒,揭示了国际上30多年来未解决的真菌介体与其传播病毒的内在关系。该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获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禾谷多黏菌传麦类病毒种类、发病规律和防治研究该类病毒在国内外大小麦上造成严重危害,长期未能有效防治。他经过18年努力,探明世界范围内该类病毒共有9种,其中我国发生4种,阐明这些病毒分类与亲缘关系、血清学特性与基因组结构、田间发病规律及病毒互作关系,并筛选了大量多黏菌介体和病毒新抗源供抗病育种利用,建立的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在苏浙沪病区推广应用1000多万亩次,取得明显成效,对病害流行、危害控制研究和防治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关成果分别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2002和200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把上述成果和资料写成我国首部《真菌传播的植物病毒》专著(145万字)出版,对植物病毒学发展,尤其是真菌传植物病毒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病原、发病规律及其持续控制技术研究针对严重危害我国水稻和玉米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问题,他领导的课题组在普通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探明我国发生的两病病原同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澄清了两病病原的长期混淆,在国际上首次测定了该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并开展病毒基因表达、抗体制备和水稻转化研究,为有关水稻和玉米病毒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与有关单位两病流行和防治成果集成,申报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二等奖。根据贡献,经协商,他为第一完成人。
主要成果
1. "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在其禾谷多黏菌介体内的发现和增殖的研究"1992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然一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成灾原因和持续控制技术"2003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3. "禾谷多黏菌及其传播的小麦病毒种类、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应用"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4. "土传小麦花叶病毒基因组(RNA2)遗传不稳定性和分子变异的研究"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5. "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线状病毒种类、发病规律、抗源筛选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2002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6. "禾谷多黏菌生态学、超微结构及其传播的燕麦花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研究"200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7. "我国50种植物病毒分子鉴定及其基因组研究"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8. "水稻条纹叶枯病与介体灰飞虱发生规律、监测预警与持续控制技术"200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9. "真菌传麦类棒状病毒新种类、血清学特性及其基因组全序列研究"2001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0. "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构建及外源基因表达研究"2008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1.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病原、发生规律及其持续控制技术"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2. "水稻抗真菌(稻瘟病)的基因工程"200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13. "小麦黄花叶病的研究"198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14. "三种真菌传大小麦病毒血清学生物化学和传毒介体的研究"1991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15. "主要粮食作物病毒理化特性、抗源鉴定和防治"1993年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九完成人);
16. "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线状病毒种类、发病规律、抗源筛选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7.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病原、发生规律及其持续控制技术"获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8. "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毒株系鉴定、抗源筛选、抗病品种应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200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 "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在禾谷多黏菌介体内发现和增殖的证明"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研究方向
植物病毒致病的分子基础研究
通过植物病毒功能基因研究、病毒-寄主互作研究、植物抗病机理研究,利用正、反向遗传学技术,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最新进展,鉴定病毒关键的致病基因并揭示其致病机理;筛选、验证与病毒编码蛋白的寄主蛋白,并分析蛋白互作后对植物物质、能量代谢系统、病害防御系统、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揭示病症发生的分子基础、发掘潜在的致病关键因子和抗病关键基因;为提出有针对性地抗病毒策略奠定基础。
植物病毒病害流行预警及综合防治研究
以植物病毒的分子检测为基础,通过建立包括粮食、油料、蔬菜和花卉等植物在内的多种植物病毒种类鉴定、诊断和监测体系,分析病毒病发生危害、介体带毒率、介体密度与侵染发病、危害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制定重要病毒病的预警和防治指标;结合抗病种质筛选与推广,综合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可持续防控技术,建立行之有效的植物病毒病害流行预警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
抗性新种质和脱毒种苗创制与推广研究
以植物病毒致病的分子基础研究为支撑,结合抗性野生资源种质及抗性基因的挖掘与利用,对潜在的抗性基因和构建的抗性策略加以应用,通过安全的转基因手段创制抗(耐)性作物新种质、培育抗病毒、抗介体新品种;研发植物组培苗(脱毒苗)生产技术,建立植物组织培养中心,逐步形成脱毒组培苗的研发和产业化体系,逐步推广相关植物脱毒组培苗的大规模应用,防治病毒病害发生与危害。
植物抗性生理与生物技术研究
利用多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解析植物抗性基因的抗性机制与作用特点;通过新型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紧密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将抗(耐)性相关基因快速导入相关作物中,建立适合大规模快速基因操作的新方法,创制培育具自主知识产权、能防控有害生物危害的新种质,确保作物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 。
课题组成员
植物病毒与组培学科
陈剑平(院长、研究员、首席专家(A类)) 张恒木(研究员、博士)
严成其(研究员、博士) 燕飞(博士、研究员)
孙丽英(副研究员、博士) Krishna Bhuvanendra(博士、研究员)
Ida Bagus Andika(博士、副研究员) 汪一婷(副研究员)
程晔(副研究员、学士) 郑红英(副研究员、博士)
林林(副研究员、博士) 王栩鸣(博士、助理研究员)
杨勇(副研究员、博士) 周洁(博士、助理研究员)
谢礼(博士、助理研究员) 鲁宇文(助理研究员)
羊健(助理研究员) 余初浪(助理研究员)
牟豪杰(助理研究员) 吕永平(助理研究员)
陈志(助理研究员) 王旭
李海营 孙宗涛
李静 李俊敏(博士后)
王燕(博士后)
主要荣誉
1. 团中央、中组部、国家科委和人事部 "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6年);
2. 人事部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6年);
3. 人事部 "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百千层人选入选(1996年);
4. 组织部、人事部、宣传部、教育部、统战部、科学技术部 "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年);
5. 中国工程院 "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2004年);
6. 农业部 "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2005年);
7. 何梁何利基金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7年);
8. 浙江省政府 浙江省科技进步重大贡献奖(2007年);
9.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