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鳳(作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鳳,達斡爾族女作家。內蒙古莫旗人。中共黨員。1988年畢業於齊齊哈爾師範學院中文系。1981年開始文學創作。歷任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農機修造廠鑄工、文化館創作員。現在甘肅省體工作第一大隊工作。為中國作家協會、內蒙古作協、中國少數民族作協會員[1]。從業餘文學創作轉入專業文學創作,以小說見長。為達斡爾族優秀女作家之一。[2]
1960年10月20日 生於大興安嶺的阿里河畔。達斡爾族。人物簡歷
- 阿鳳,達斡爾族女作家。1960年10月20日生於大興安嶺的阿里河畔。達斡爾族。
- 1979年在莫旗農機修造廠工作。
-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出版作品《一個達斡爾族姑娘》[3]。
- 1982年調莫旗文化館工作。
- 1990年短篇小說《咳,女人》獲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評獎特別獎。
- 1992年調甘肅省體育工作第一大隊至今。
- 1999年中短篇小說集《木輪悠悠》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的小說獎。
- 1999年11月《木輪悠悠》小說集獲甘肅少數民族文學「銅奔馬」獎——榮譽獎,獲第三屆少數民族文學特別獎。
- 2000散文集《木刻本色》[4]。
- 2003年10月入中國作家協會。
- 2004年《木輪悠悠》獲甘肅省黃河文學獎——榮譽獎。
- 2008年《我與奧運為鄰》獲由《民族文學》等單位舉辦的全國「我與奧運」徵文——散文二等獎。
- 2009年11月10日《書寫本色》獲甘肅省第五屆少數民族文學獎三等獎。
- 2009年12月《我與奧運為鄰》獲甘肅省第三屆黃河杯文學評獎優秀獎。[5]
文學成就
1981年開始業餘創作,作品以小說、散文為主。《一個達斡爾族姑娘的心》、《咳,女人》、《五叔和系白紗巾的女人》、《遙遠的月亮》等短篇小說發表於《草原》、《駿馬》、《民族文學》等。1998年出版中短篇小說集《木輪悠悠》;2000年出版散文集《木刻本色》。2007年出版散文集《書寫本色》。阿鳳的文學創作具有一種開創意義,她在對本民族文化認同和皈依的同時,進行積極的探索,開掘屬於她自己的生活,經過真實地表述自己的審美知覺和文化體驗,擺脫了「借別人的生活而發泄自己的想法」的束縛,與她的姐妹們一道探索出了一條達斡爾族文學創作之道。
主要作品
她創作的小說有《遙遠的月亮》、《娜木日》、《爸爸、媽媽、妹妹和我》、《牛們》、《五叔和系白紗巾的女人》、《姑奶奶》、《長大》、《那天》、《普通人家》、《那片甸子》等,以及《大興安嶺密林的一個故事》等一批散文作品,分別被收進小說集《木輪悠悠》和散文集《木刻本色》。
主要榮譽
1990年短篇小說《咳,女人》獲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評獎特別獎。
1999年中短篇小說集《木輪悠悠》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的小說獎。
1999年11月《木輪悠悠》獲甘肅少數民族文學「銅奔馬」獎——榮譽獎。
2004年《木輪悠悠》獲甘肅省黃河文學獎——榮譽獎。
2008年《我與奧運為鄰》獲由《民族文學》等單位舉辦的全國「我與奧運」徵文——散文二等獎
2009年11月10日《書寫本色》獲甘肅省第五屆少數民族文學獎三等獎。
2009年12月《我與奧運為鄰》獲甘肅省第三屆黃河杯文學評獎優秀獎。
2003年10月入中國作家協會。[6]
作品欣賞
《媽媽的紫蘑》 阿鳳
達斡爾人視紫色的蘑菇為山珍中的上品。
下過一場細柔的雨後,就是地面濕透很深的雨。媽媽就撐着虛弱的身體,臂上挎着柳編的籃子去草甸子或院前屋後拾紫色的蘑菇。紫蘑區別於其它蘑菇,尤其是榛蘑。紫蘑各個都像孤兒,不像榛蘑在灌木林里成片地生長,熱熱鬧鬧的。所以不能說采蘑菇,是拾蘑菇。
這種蘑菇吃着口感好,吃在嘴裡像肉片。長相也好,雨後的草棵里,處處立着紫色的小傘,像是小拇指人打着小傘。與草色形成顯明的對比,鮮艷欲滴,等着人們的到來,把它們拾進籃子裡。因為它們不敢見太陽,太陽的炙熱會讓它們沒意義地枯萎……
媽媽采來滿滿一籃子,倒在炕上,炕上立刻盛開着紫色的花。媽媽小心地摘下蘑菇的根蒂,把蘑菇就做曬乾的準備,摘下的根蒂就撒到園子裡。等下了細柔的雨,園子裡就長出許多的紫色的蘑菇。這樣反覆後,雨後的園子裡處處開着紫色的小傘。它也不影響莊稼的生長,媽媽也省得外出拾蘑菇了。別人家吃榛蘑時,而從我們家飄出的是紫蘑的清香。
媽媽用布袋子裝好曬乾的蘑菇,這樣蘑菇始終透氣,乾爽,不蛀蟲。家裡誰頭疼腦熱的,媽媽用溫水泡開蘑菇,熬上一鍋湯。惟一的調料是蔥花兒——湯麵上漂着星星點點的翡翠般的蔥花兒。一鍋的美麗,滿屋子的清香。解讒了,解毒了,病也就好了。
小時,一年也有一次半次能吃上紫蘑雞湯配蕎面做的餄餎面。但這個過程是很隆重的,也請親戚們過來吃的。先從左鄰右舍借來壓餄餎面的架子……餄餎面從鍋里撈到碗裡,把湯澆入碗裡的面上,再用筷子把面擋住把湯倒出去。這樣反覆幾次後,面就進味了。再撈上幾塊雞肉和紫蘑,美味就端上來了。
這個過程是在孩子們的圍觀中完成的。
搬至蘭州後,家裡人每年秋季托人買紫蘑郵來。市面上很難碰到。這種蘑菇至今沒能人工培育種植。
一次家裡來兒子的同學,正趕上做了紫蘑湯。剛上小學的兒子對同學說:喝吧,這是沒有味精的湯。
我和老公意會地笑着。
平時,喝紫蘑湯時我都會家人說:這是沒有味精的湯。看着沒在意的兒子心裡倒記下了我的嘮叨。
我也學媽媽的樣兒,把干蘑菇用溫水泡開,小心地摘下根蒂。把根蒂撒到樓前花罈子里,就等着老天下細柔的雨,等着花壇里長滿紫色的小傘。常常沒等雨停下就打把傘去看可能長出的紫色的蘑菇。
一次次地撒一次次地失望。
病床上媽媽知道後耐心地告訴說:曬乾過的蘑菇菌是不能發芽的。
因為在她眼裡我還是心眼不多的孩子。
參考資料
相關閱讀
-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是我國北方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人口13.24萬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榮旗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富裕縣、嫩江縣、愛輝縣;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市,是清康乾年間被攜家帶口派往那裡鎮守邊關的達斡爾族官兵後裔。有學者認為達斡爾族與隋、唐時室韋某些部落有族源關係。更為權威的認定是達斡爾族的祖先屬契丹人的一支,在遼被金滅之際遷至黑龍江以北,發展為現今的達斡爾族。曾經一度被稱為「薩哈爾察」,或泛稱為「索倫部」。至清初始稱「打虎兒」、「達胡爾」、「達胡兒」、「達呼爾」、「達古爾」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定名為達斡爾族。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可劃分為布特哈方言、齊齊哈爾方言及新疆方言,無本民族文字,曾用滿文,現主要使用漢文,少數人兼用蒙古文和哈薩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