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长嘴剑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嘴剑鸻

中文学名: 长嘴剑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placidus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鸻形目
科:鸻科
属:鸻属
种: 长嘴剑鸻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 Gray, 1863
英文名称: Long-billed Plove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长嘴剑鸻'''[1](学名:Charadrius placidus)属中小型涉禽。基、颏、喉、前颈白色;眉纹白色,耳羽黑褐色。头顶前部具黑色带斑;上体灰褐色。后颈的白色领环延至胸前;其下部是一黑色胸带。下体余部皆白色。第1枚初级飞羽的羽干淡褐色,近梢一段转为白色。嘴峰黑色。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

特征

成鸟(繁殖期):前额白色直抵嘴基部;白色眼纹向后延伸。头顶前部具有较宽黑斑,后部灰褐色;眼先和眼下的暗褐色窄带后延至耳羽;后颈的白色狭窄领环伸至颈侧与颏、喉的白色相连,其下部围绕一狭窄的黑色胸带;黑胸带在胸部变得稍微宽阔。背、肩、两翅覆羽、腰、尾上覆羽、尾羽灰褐色。尾羽近端部渲染黑褐色,外侧尾羽羽端白色。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有白色或灰白色边缘,与大覆羽羽端的白色共同形成淡淡的翼斑。胸、腹及翅下覆羽、腋羽、尾下覆羽皆纯白色。两性的羽色和大小均相似。

成鸟(非繁殖羽):胸带经常是灰褐色。身体其他黑色部分也是如此,在更换飞羽期间,羽色灰暗。背羽和两翅覆羽具棕黄色羽缘。

亚成鸟:与非繁殖期的成鸟极其相似,缺少黑色的头斑,胸带亦不黑。眼纹黄褐色。上体的羽毛密布棕黄色羽缘。

虹膜黑褐色;眼睑黄色,形成比较细的黄色眼圈。嘴黑色,下喙的基部略有黄色;胫、跗蹠和趾土黄色或肉黄色,爪黑色。

与剑鸻相比,长嘴剑鸻体型明显较大,嘴峰较长;上喙无黄色;前额基部白色而非黑色[2]

习性

河北为夏候鸟,只有少数留下越冬。多单个或3~5只结群活动。食物为半翅目、鞘翅目昆虫、蜘蛛、植物碎片和细根等,包括小虾、昆虫、淡水螺、鳞翅目幼虫、蚂蚁、苍蝇、蚯蚓等[3]

生境

喜活动于内陆水域附近的沼泽、河滩、田埂上。在中国云南、西藏和四川交界地区,分布至海拔2600米以上。

繁殖

5月中旬开始在河岸平滩上营巢,保护色极好;每窝产卵3~4枚,产于卵石滩凹陷处,无任何铺垫物。卵呈圆锥形,黄色沾红,具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此鸟在甘肃有繁殖,属于留鸟。繁殖于河北西北部的山前地带。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分布不丹,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俄罗斯联邦,泰国,越南。

中国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旅鸟、地方性繁殖鸟: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台湾、香港等。有时会留在河北越冬。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该物种属于《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视频

一只长嘴剑鸻在岩岭水库边疾走觅食

荆州李埠港的长嘴剑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