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铝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铝盐

铝盐,是一类盐的总称,主要是指正三价铝离子酸根阴离子组成的盐,一般来说呈白色或无色晶体,易溶于水,个别不溶于水。

铝盐

常用的铝盐主要有三氯化铝、硫酸铝和明矾。[1]

铝盐是一类盐的总称,主要是指正三价铝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盐,一般来说呈白色或无色晶体,易溶于水,个别不溶于水。例如氯化铝(AlCl3)、硫酸铝(Al2(SO4)3)、硝酸铝(Al(NO3)3)、硅酸铝(Al2(SiO3)3)、硫化铝(Al2S3)等。明矾是复盐,是指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2*12H2O),它不能单独看成铝盐。更不要乱摊派到锡、铅盐中去。

铝盐的用途要根据具体规定的盐,才能说清用途。制法也是一样。

例如氯化铝用于有机合成和石油工业的催化剂。由金属铝和氯气作用或无水氯化氢气体与熔融金属铝作用而制得。

铝盐代表

三氯化铝

氯化铝(aluminium chloride),化学式AlCl3,式量133.34,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而微带浅黄色的结晶性粉末。密度2.44g/cm³,熔点190℃(2.5大气压),沸点182.7℃,在177.8℃升华,氯化铝的蒸气或溶于非极性溶剂中或处于熔融状态时,都以共价的二聚分子Al2Cl6形式存在。可溶于许多有机溶剂。在空气中极易吸收水分并部分水解放出氯化氢而形成酸雾。易溶于水并强烈水解,水溶液呈酸性。溶于水,并生成六水物AlCl3·6H2O,密度2.398克/厘米3。也溶于乙醇和乙醚,同时放出大量的热。100℃时分解。[2]

用途:有机反应催化剂,强脱水剂,用作有机合成的催化剂、洗涤剂,并用于医药、农药、染料、香料、冶金、塑料、润滑油等行业。

硫酸铝 硫酸铝为白色有光泽结晶、颗粒或粉末。味甜。在空气中稳定。86.5℃时失去部分结晶水,250℃失去全部结晶水。当加热时猛烈膨胀并变成海绵状物质。烧到赤热时分解为三氧化硫和氧化铝。当相对湿度约低25%时风化。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醇,溶液呈酸性。久沸后有不溶性碱式盐沉淀。相对密度1.62。硫酸铝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工业试剂,通常会与明矾(既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混淆。

硫酸铝的作用

1.造纸工业中用作纸张施胶剂,以增强纸张的抗水、防渗性能;

2.溶于水后能使水中的细小微粒和自然胶粒凝聚成大块絮状物,从而自水中除去,故用作供水和废水的混凝剂;

3.用作浊水净化剂,也用作沉淀剂、固色剂、填充剂等。在化妆品中用作抑汗化妆品原料(收敛剂);

4.消防工业中,与小苏打、发泡剂组成泡沫灭火剂;

5.分析试剂,媒染剂,鞣革剂,油脂脱色剂,木材防腐剂;

6.白蛋白巴氏杀菌的稳定剂(包括液体或冷冻全蛋、蛋白或蛋黄);

7.可作原料,用于制造人造宝石和高级铵明矾,其他铝酸盐;

8.燃料工业中,在生产铬黄和色淀染料时作沉淀剂,同时又起固色和填充剂作用。

明矾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Alum) ,又称:明矾、白矾、钾矾、钾铝矾、钾明矾,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无色立方晶体,外表常呈八面体,或与立方体、菱形十二面体形成聚形,有时以{111}面附于容器壁上而形似六方板状,属于α型明矾类复盐,有玻璃光泽。密度1.757g/cm3,熔点92.5℃。64.5℃时失去9个分子结晶水,200℃时失去12个分子结晶水,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明矾性味酸涩,寒,有毒。故有抗菌作用、收敛作用等,可用做中药。明矾还可用于制备铝盐、发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剂、媒染剂、造纸、防水剂等。

明矾的作用:

明矾作净水剂: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了Al3+,Al3+与水电离产生的OHˉ结合生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与带负电的泥沙胶粒相遇,彼此电荷被中和。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明矾作为灭火剂:泡沫灭火器内盛有约1mol/L的明矾溶液和约1mol/L的NaHCO3(小苏打)溶液(还有起泡剂),两种溶液的体积比约为11:2。明矾过量是为了使灭火器内的小苏打充分反应,释放出足量的二氧化碳,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明矾作为膨化剂 炸油条(饼)或膨化食品时,若在面粉里加入小苏打后,再加入明矾,则会使等量的小苏打释放出比单放小苏打多一倍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可以使油条(饼)在热油锅中一下子就鼓起来,得到香脆可口的油条(饼)了。

明矾作药物:明矾性寒味酸涩,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中医认为,明矾具有解毒杀虫,爆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的功效。明矾还具有抗菌,抗阴道滴虫等作用。一些中医用明矾来治疗高脂血症、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咯血等疾病。

明矾的其它作用:明矾还可用于熬绿豆稀饭,主要作用是使绿豆更容易被煮烂。明矾还可用于制备铝盐、油漆、鞣料、媒染剂、造纸、防水剂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