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鑽形紫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鑽形紫菀

中文名 鑽形紫菀

外文名 Sactmarsh Aster

別稱 剪刀菜、燕尾菜

界 植物界

科 菊科

門 被子植物門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屬 紫苑屬

分布區域 北美,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貴州,台灣等地

鑽形紫菀一年生草本。 喜生長於潮濕含鹽的土壤上,常見於溝邊、河岸、海岸、路邊及低洼地。9~11月開花結果,可產生大量瘦果。

於2014年08月20日 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列為: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 。

形態特徵

莖高25~100cm,無毛而富肉質,上部稍有分枝。基生葉倒披針形,花後凋落;莖中部葉線狀披針形,先端尖或鈍,有時具鑽形尖頭,全緣,無柄,無毛。頭狀花序小排成圓錐狀,總苞鍾狀,總苞片3~4層,外層較短,內層較長,線狀鑽形,無毛;舌狀花細狹,淡紅色,長與冠毛相等或稍長;管狀花多數,短於冠毛。瘦果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5~2.5mm,有5縱棱,冠毛淡褐色

分布範圍

原產地

北美洲;現廣布於世界溫暖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

現分布於安徽、澳門、北京、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遼寧、山東、上海、四川、台灣、天津、香港、雲南、浙江、重慶。

危害特點

最早發現

1827年在澳門發現。本種可產生大量瘦果,果具冠毛隨風散布入侵。

現分布於安徽、澳門、北京、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遼寧、山東、上海、四川、台灣、天津、香港、雲南、浙江、重慶。

危害特徵

喜生於潮濕的土壤,沼澤或含鹽的土壤中也可以生長,常沿河岸、溝邊、窪地、路邊、海岸蔓延,侵入農田危害棉花、花生、大豆、甘薯、水稻等作物,也常侵入淺水濕地,影響濕地生態系統及其景觀。

傳播途徑

瘦果具毛冠隨風散布。

控制方法

鑽形紫菀以種子為繁殖器官,故在植物開花前應整株剷除,也可通過深翻土壤,抑制其種子萌發;加強糧食進口的檢疫工作,精選種子;並使用使它隆、二甲四氯等進行化學防除。

鑽形紫菀藥用價值

藥名:瑞連草。

別名:白菊花、土柴胡、九龍箭、鑽葉紫菀。

功效:清熱解毒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考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主治:癰腫;濕疹。

生態環境:生於潮濕含鹽的圭壤等地。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切段,鮮用或曬乾。

功效分類:清熱燥濕藥 性味:味苦;酸;性涼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鑽葉紫菀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

出處:《中華本草》。[1]

紫菀屬的介紹

描 述:Aster L. 紫菀屬,菊科,約500種,分布於溫帶地區,北美尤盛,我國約100種,各地均產,其中有很多種類供觀賞用;紫菀A.tataricus L. f. 則為常用藥材,產華北、東北和西北,根能潤肺化痰、止咳。多年生草本,稀一年生;葉互生。頭狀花序異性,放射狀,排成傘房花序式或圓錐花序式,稀單生;總苞片數列,草質,外列常較短;花序托扁平或凸;緣花1列,雌性,舌狀,結實,舌瓣顯著,白色、紫堇色或藍色;盤花兩性,管狀,花冠通常黃色,間有帶紫色者;花葯基部鈍,無尾;兩性花,花柱枝略扁,頂端披針形;瘦果壓扁;冠毛粗糙,1-2列。[2]

參考資料

  1. 鑽形紫菀藥用價值,醫學教育網,2012-09-25
  2. 紫菀屬Aster,植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