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钻形紫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钻形紫菀

中文名 钻形紫菀

外文名 Sactmarsh Aster

别称 剪刀菜、燕尾菜

界 植物界

科 菊科

门 被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属 紫苑属

分布区域 北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贵州,台湾等地

钻形紫菀一年生草本。 喜生长于潮湿含盐的土壤上,常见于沟边、河岸、海岸、路边及低洼地。9~11月开花结果,可产生大量瘦果。

于2014年08月20日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列为: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 。

形态特征

茎高25~100cm,无毛而富肉质,上部稍有分枝。基生叶倒披针形,花后凋落;茎中部叶线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有时具钻形尖头,全缘,无柄,无毛。头状花序小排成圆锥状,总苞钟状,总苞片3~4层,外层较短,内层较长,线状钻形,无毛;舌状花细狭,淡红色,长与冠毛相等或稍长;管状花多数,短于冠毛。瘦果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5~2.5mm,有5纵棱,冠毛淡褐色

分布范围

原产地

北美洲;现广布于世界温暖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

现分布于安徽、澳门、北京、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上海、四川、台湾、天津、香港、云南、浙江、重庆。

危害特点

最早发现

1827年在澳门发现。本种可产生大量瘦果,果具冠毛随风散布入侵。

现分布于安徽、澳门、北京、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上海、四川、台湾、天津、香港、云南、浙江、重庆。

危害特征

喜生于潮湿的土壤,沼泽或含盐的土壤中也可以生长,常沿河岸、沟边、洼地、路边、海岸蔓延,侵入农田危害棉花、花生、大豆、甘薯、水稻等作物,也常侵入浅水湿地,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景观。

传播途径

瘦果具毛冠随风散布。

控制方法

钻形紫菀以种子为繁殖器官,故在植物开花前应整株铲除,也可通过深翻土壤,抑制其种子萌发;加强粮食进口的检疫工作,精选种子;并使用使它隆、二甲四氯等进行化学防除。

钻形紫菀药用价值

药名:瑞连草。

别名:白菊花、土柴胡、九龙箭、钻叶紫菀。

功效:清热解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考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主治:痈肿;湿疹。

生态环境:生于潮湿含盐的圭壤等地。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效分类:清热燥湿药 性味:味苦;酸;性凉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钻叶紫菀的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1]

紫菀属的介绍

描 述:Aster L. 紫菀属,菊科,约500种,分布于温带地区,北美尤盛,我国约100种,各地均产,其中有很多种类供观赏用;紫菀A.tataricus L. f. 则为常用药材,产华北、东北和西北,根能润肺化痰、止咳。多年生草本,稀一年生;叶互生。头状花序异性,放射状,排成伞房花序式或圆锥花序式,稀单生;总苞片数列,草质,外列常较短;花序托扁平或凸;缘花1列,雌性,舌状,结实,舌瓣显著,白色、紫堇色或蓝色;盘花两性,管状,花冠通常黄色,间有带紫色者;花药基部钝,无尾;两性花,花柱枝略扁,顶端披针形;瘦果压扁;冠毛粗糙,1-2列。[2]

参考资料

  1. 钻形紫菀药用价值,医学教育网,2012-09-25
  2. 紫菀属Aster,植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