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腺大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钩腺大戟 |
基本内容
【药 名】:钩腺大戟
【拼 音】:GOUXIANDAJI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大戟科植物钩腺大戟的块根。
【功 效】:破积逐水、止咳逆、催吐、杀虫解毒。
【主 治】:用于肠胃积滞、肺气上逆之咳逆。外用治疥疖。
【性味归经】:辛,平,有毒。入胃、大肠、肺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6克。外用:适量。
【别 名】:川布[(藏语)《西藏常用中草药》]、灯笼儿草(《青藏高原药物图鉴》)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陕西、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西、四川。
【拉丁名】:Euphorbia sieboldiana Merr et Decme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中文学名:钩腺大戟
二名法:Euphorbia sieboldiana
门:被子植物门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亚 目:大戟亚目
亚 科:大戟亚科
拉丁学名:Euphorbia sieboldiana Morr. et Decne
界:植物界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大戟目
科:大戟科
目录
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
词条图册
形态特征[1]
年生草本。 根状茎较粗状,基部具 不定根,长10-20 厘米,直径4-15毫米。茎单一或自基部多分枝,每个分枝向上再分枝,高40-70厘米,直径4-7毫米。叶互生,椭圆形、倒卵状披针形、长椭圆形,变异较大,长2-5 (6)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钝或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或呈狭楔形,全缘;侧脉羽状;叶柄极短或无;总苞叶3-5枚,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5-2.5厘米,宽4-8毫米,先端钝尖,基部近平截;伞幅3-5,长2-4厘米;苞叶2枚,常呈肾状圆形,少为卵状三角形或半圆形,变异较大,长8-14毫米,宽8-16毫米,先端圆或略呈凸尖,基部近平截或微凹或近圆形。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的顶端,基部无柄;总苞杯状,高3-4毫米,直径3-5毫米,边缘4裂,裂片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内侧具短柔毛或具极少的短柔毛,腺体4,新月形,两端具角,角尖钝或长刺芒状,变化极不稳定,以黄褐色为主,少有褐色或淡黄色或黄绿色。雄花多数,伸出总苞之外;雌花1枚,子房柄伸出总苞边缘;子房光滑无毛;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三棱状球状,长3.5-4.0 毫米,直径4-5毫米,光滑,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花柱宿存,且易脱落。种子近长球状,长约2.5毫米,直径约1.5毫米,灰褐色,具不明显的纹饰;种阜无柄。花果期4-9月。
生长习性
生于田间、林缘、灌丛、林下、山坡、草地,生境较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