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懷古 許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陵懷古是一首七言律詩。首聯以追述隋兵滅陳的史實發端,寫南朝最後一個朝廷在陳後主所制樂曲《玉樹後庭花》的音曲中覆滅;頷聯描寫金陵的衰敗景象,南朝的繁榮盛況,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前兩聯突出了陳朝滅亡這一金陵盛衰的轉折點及其蘊含的歷史教訓;頸聯用比興手法概括世間的風雲變幻。通過江上風雲晴雨的變化,表現人類社會的干戈起伏和歷代王朝的興亡交替;尾聯照應開頭,抒發了詩人對於繁華易逝的感慨。全詩筆觸雄渾,在選取形象、錘鍊字句方面很見功力,值得品讀。
原文
許渾〔唐代〕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
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
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
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譯文
靡靡之音《玉樹後庭花》,和陳王朝的國運一同告終;景陽宮中隋兵聚會,邊塞的瞭望樓已然空空。
墓地上遠遠近近的松樹楸樹,掩蔽着歷代無數官吏的墳冢;高高矮矮的綠色莊稼,長滿了六朝殘敗的宮廷。
石燕展翅拂動着雲霓,一會兒陰雨,一會兒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颳起一陣冷風。
歷代的帝王一去不復返了,豪華的帝王生活也無蹤無影;惟有那些環繞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當年的景物相同。
鑑賞
金陵是孫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的古都,隋唐以來,由於政治中心的轉移,無復六朝的金粉繁華。金陵的盛衰滄桑,成為許多後代詩人寄慨言志的話題。一般詠懷金陵的詩,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許渾這首七律則「渾寫大意」,「涵概一切」(俞陛雲《詩境淺說》),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詩以追述隋兵滅陳的史事發端,寫南朝最後一個小朝廷,在陳後主所制樂曲《玉樹後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滅。公元五八九年,隋軍攻陷金陵,《玉樹後庭花》曲猶未盡,金陵卻已末日來臨,隋朝大軍直逼景陽宮外,城防形同虛設,陳後主束手就擒,陳朝滅亡。這是金陵由盛轉衰的開始,全詩以此發端,可謂善抓關鍵。
頷聯描寫金陵的衰敗景象。「松楸」,墳墓上的樹木。詩人登高而望,遠近高低儘是松楸荒冢,殘宮禾黍。南朝的繁榮盛況,已成為歷史的陳跡。
前兩聯在內容安排上採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對前朝歷史的遙想,然後補寫引起這種遙想的眼前景物。這就突出了陳朝滅亡這一金陵盛衰的轉捩點及其蘊含的歷史教訓。
頸聯用比興手法概括世間的風雲變幻。這裡,「拂」字、「吹」字寫得傳神,「亦」字、「還」字寫得含蓄。「拂雲」描寫石燕掠雨穿雲的形象,「吹浪」表現江豚興風鼓浪的氣勢。「晴亦雨」意味着「陰固雨」,「夜還風」顯見得「日已風」。「江豚」和「石燕」,象徵歷史上叱咤風雨的人物,如尾聯所說的英雄。這兩句通過江上風雲晴雨的變化,表現人類社會的干戈起伏和歷代王朝的興亡交替。
尾聯照應開頭,抒發了詩人對於繁華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據金陵的歷代帝王。金陵和洛陽都有群山環繞,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陽多」的詩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說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勢與六朝時依然相似,其餘的一切都大不一樣了。江山不改,世事多變,令人感慨萬千。
這首懷古七律,在選取形象、錘鍊字句方面很見功力。例如中間兩聯,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會的變化,手法和景物卻大不相同:頷聯採取賦的寫法進行直觀的描述,頸聯藉助比興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現實中司空見慣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則是傳說裡面神奇怪誕的動物。這樣,既寫出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形象,又烘託了一種神秘莫測的浪漫主義氣氛。至於鍊字,以首聯為例:「殘」和「空」,從文化生活和軍事設施兩方面反映陳朝的腐敗,一文一武,點染出陳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沒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壓頂之勢,表現隋朝大軍兵臨城下的威力:「王氣終」則與尾聯的「豪華盡」前後相應,抒寫金陵繁華一去不返、人間權勢終歸於盡的慨嘆,讀來令人不禁悵然。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概寫於大和八年(834)前後,當時詩人許渾中進士之後在江南遊歷,試圖以才學為當地權貴所賞識。
簡析
《金陵懷古》是一首七言律詩。首聯以追述隋兵滅陳的史實發端,寫南朝最後一個朝廷在陳後主所制樂曲《玉樹後庭花》的音曲中覆滅;頷聯描寫金陵的衰敗景象,南朝的繁榮盛況,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前兩聯突出了陳朝滅亡這一金陵盛衰的轉折點及其蘊含的歷史教訓;頸聯用比興手法概括世間的風雲變幻。通過江上風雲晴雨的變化,表現人類社會的干戈起伏和歷代王朝的興亡交替;尾聯照應開頭,抒發了詩人對於繁華易逝的感慨。全詩筆觸雄渾,在選取形象、錘鍊字句方面很見功力,值得品讀。
許渾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濕,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