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融资源配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国经济飞跃发展的四十年,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一系列的体制性改革。其中,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即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更高的生产部门转移)、企业所有制的双轨制改革以及近年来发力的金融体制改革(使金融资源的分配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流动)是保持经济高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因素。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和人均收入增长仍保持着良好态势,这为未来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经过近几年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化了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的产能,优化了经济结构。但目前经济体中仍存在大量预算软约束部门,如地方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等,其盈利能力分化严重。这些企业中有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但因为有政府信用背书,占用了大量的信贷资源。当有限的信贷资源过多沉淀在此类部门时,会造成整体配置效率低下。金融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虽然规模已经很大、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也已经很高,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仍有待优化。

近年来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方面,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现象一直存在;另一方面,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衡,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体系。此外,也有相当比例的资金在金融系统内循环,并未流入实体经济。对金融行业而言,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与此同时,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近年来也存在盲目追求规模、跨区域经营的现象。从经济全局性来看,出现这些现象违背了这些机构设立的初衷,尤其是它们的快速扩张,增加了很多流动性风险隐患,资本金不足、同业负债占比过高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正逐渐增多,对金融行业而言,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仍有待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由此可见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近年来,宏观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国家“经济兴”和“经济强”,为金融业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而金融供给侧改革也成为深化经济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要求和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强大动力。“金融活”要求合理平稳的调整杠杆率,减少低效率的金融供给,同时合理稳步地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增加高效率的金融供给。“金融稳”则要求合理稳妥地调控大资管行业发展,疏通金融供给渠道,同时合理健康地发展房地产行业,避免对民营小微企业产生负面溢出效应。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抓手便是合理平稳地结构性去杠杆,将过多低效率或无效率的金融资源从地方融资平台等中释放出来,进而将这些信贷存量投向更富活力和更具效率的民营企业中去。针对当前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着资源配置效率有待优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待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有待增强三大突出问题,要攻克顽疾,实现“金融活”和“金融稳”,须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

市场配置方式(市场调节)

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市场调节的实质就是价值规律调节。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调节社会劳动分配比例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第一,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即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在竞争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价值较低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以高于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以此获得较高的收入。相反,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价值较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可能按低于其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得较少的收入以至蚀本。这样,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会主动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第二,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 企业作为市场调节信号的接受者,主要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安排和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品种、数量和规模,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意味着该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就会自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反之,若某种商品价格下跌,表明该种商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企业则会缩小生产规模,或调整经营方向,转而生产其他商品。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和企业的发展。所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增进商品生产经营能力。

企业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必然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以外部的强制力,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励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促使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活力。

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局限性

A、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

市场主体都是从本位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个量资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国民经济全局并直接按照社会实际需要组织生产。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往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市场自发调节并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才能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还会带来过剩供给和虚假繁荣,而一旦支撑虚假繁荣的链条受到破坏,经济运行就会发生紊乱。因此,市场对国民经济重大的结构调整、重大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对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加以必要的宏观调控,会导致经济生活的剧烈震荡。

B、市场调节对垄断性产品的调节是乏力的

在垄断条件下,垄断企业可以对其销售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实行控制,从而通过提高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或限制产量的办法来获取超额利润。因此,垄断的存在会约束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阻碍资源配置的优化。

C、市场调节会造成外部不经济

各个市场主体的经济费用和社会经济费用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业为了节约自己的费用而将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业或社会付出额外的费用甚至更大的费用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对于这种外部不经济问题,市场调节是无力解决的。

D、市场调节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 例如,国防、社会治安以及社会公共设施,就是这类公共产品和劳务。这一类产品和劳务,是由社会共同消费的,不可能由个别企业按照市场交易规则来提供。

E.市场调节不能解决收入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市场调节要求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上遵守等价交换原则和平等竞争规则,但却默认竞争结果的不平等性,市场不会因为经济当事人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平而对低收入者采取价格优惠、对高收入者实行高价限制。

优化资源配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但市场配置资源客观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资源配置尽善尽美。当一定时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存在失衡时,国家可通过财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资源转移分配到急需发展的领域,使经济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在地区结构调整中,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保持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一般要求

对社会物质资源的安排和搭配。资源配置合理,就能节约资源,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造成社会性资源浪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数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理配置资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优化配置资源。使全社会资源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平衡,资源的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一致,全社会资源配置合理。(2)节约使用资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对贵重稀缺资源,可采取替代措施。(3)保证重点产业对资源的需要。根据重点产业对资源的要求,重点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企业的生产。资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调节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配置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即根据市场供求规律和支配资源流向、流量及消费强度。[3]


参考文献